赓续延安薪火,勇担青年使命
七月的延安,群山环抱中透着厚重的历史气息。当实践团的大巴车驶入市区,道路两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标语格外醒目,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传奇。延安革命纪念馆前,毛主席的铜像巍然矗立,他挥手的姿态,既像是在指引方向,又像是在召唤后来者。
步入馆内,“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八个金色大字映入眼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依次参观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验区”等展区。玻璃展柜里,一件打满补丁的军大衣吸引了众人目光——这是1942年大生产运动期间,边区军民自力更生的见证。“当时延安面临严重的经济封锁,毛主席带头在杨家岭开垦荒地,周总理、朱总司令也都有自己的纺车。”讲解员的话语让同学们想起课本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故事,而此刻,实物带来的冲击远比文字更加强烈。
在“抗大旧址复原”展区,简陋的土窑洞、斑驳的课桌椅、墙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还原了当年学员们的学习场景。“抗大办学十年,培养了十万名军事政治干部,他们像种子一样撒向全国各地。”当听到这里,新闻系的刘同学不禁感叹:“前辈们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学习,我们更该珍惜现在的教育资源。”
展厅深处,一组名为“枣园的灯光”的场景让人驻足。昏暗的油灯下,毛主席伏案写作的蜡像栩栩如生,桌上摊开的正是《论持久战》的手稿。“1938年,毛主席在延安窑洞里连续写作40天,完成了这部指导全国抗战的纲领性文献。”讲解员介绍道,“那时没有电灯,他就靠油灯照明,常常写到深夜,灯芯烧短了就拨一拨,直到天亮。”这一幕让许多同学红了眼眶,历史系的张同学在日记中写道:“原来那些改变中国的思想,诞生于这样朴素的环境中。前辈们用精神的光芒,驱散了时代的黑暗。”
在互动区,同学们体验了“纺线织布”“陕北民歌传唱”等活动。第一次拿起纺车的李同学笨手笨脚,线轴总是缠成一团,“看似简单的动作,做起来这么难,难以想象当年边区军民靠这个解决了穿衣问题。”而当《南泥湾》的歌声响起,大家不约而同地跟着哼唱,激昂的旋律中,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军民大生产的热火朝天。
参观结束时,全体成员在纪念馆广场上举行了“传承延安精神”主题宣誓。“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誓言声声,回荡在延安的山谷间,既是对历史的回应,也是对未来的承诺。
返程的路上,同学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人说,以前总觉得延安精神是抽象的概念,现在才明白,它是军大衣上的补丁,是窑洞里的油灯,是十万抗大学员的足迹。更多人则在思考:和平年代的青年,该如何践行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不是陈列在纪念馆里的文物,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基因。”带队老师的话给出了答案,“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想想抗大学员的坚持;当我们抱怨生活条件时,看看边区军民的乐观;当我们规划人生道路时,记得‘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此次延安之行,让同学们在触摸历史中读懂了责任,在感悟精神中明确了方向。正如一位同学在实践报告中所写:“延安的黄土是红色的,因为它浸染过热血;延安的天空是明亮的,因为它见证过理想。我们会带着这份收获,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作者:卜心怡 王宇恒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赓续延安薪火,勇担青年使命
- 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引导青年学子从革命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某高校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延安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实践团一行
- 2025-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