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追寻初心印记,传承红色基因——记参观上海一大会址

发布时间:2025-07-26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初夏的上海,梧桐浓荫蔽日,兴业路上的石库门建筑静静矗立。6月15日清晨,百余名身着白色校服的大学生列队站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前,鲜红的校旗与党旗在晨光中交相辉映。当讲解员推开那扇镌刻着“1921”字样的木门时,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众人眼前缓缓展开。
 
展厅内,泛黄的《共产党宣言》译本、锈迹斑斑的手枪、磨损的会议记录复印件,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惊心动魄的故事。“1921年7月23日,13位平均年龄仅28岁的代表在此召开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当时全国党员仅58人,却点燃了改变中国命运的星火。”讲解员的声音穿越百年,将同学们的思绪带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在复原的会议场景前,青年们屏息凝视:八仙桌旁的藤椅、墙上悬挂的马克思像、桌上的青瓷茶具,无不还原着当年代表们秘密集会的紧张与坚定。历史系的李同学在笔记本上写道:“他们明知前路坎坷,却敢以微薄之力对抗强权,这份勇气正是今天的我们最该传承的。”
 
在“伟大开端”展区,一组动态影像吸引了众人驻足:屏幕上,13位代表的生平轨迹逐一行进,有人为革命牺牲,有人坚守信仰,也有人中途叛离。“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带队老师指着影像说,“百年党史告诉我们,唯有坚定信念,才能在考验中屹立不倒。”这句话让中文系的王同学深有感触,她在参观留言簿上写下:“当代青年的‘考场’虽无硝烟,却同样需要这份矢志不渝的坚守。”
 
互动体验区里,同学们戴上VR设备,“穿越”到1921年的上海街巷。昏暗的路灯下,代表们避开巡捕的搜查,在弄堂间穿梭的场景栩栩如生。“原来他们是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中开会,”第一次体验VR的张同学摘下设备时,额角已沁出细汗,“课本上的文字突然有了温度,我好像能触摸到他们的恐惧与决心。”而在“给2035年的自己写封信”活动中,大家纷纷提笔,将参观的感悟转化为对未来的期许。“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要像前辈们那样,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一张张信纸承载着青年们的赤子之心。
 
临近闭馆时,全体师生在纪念馆广场上重温入团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铿锵的誓言回荡在石库门上空,与百年前的呐喊遥相呼应。夕阳为建筑镀上金边,同学们举起右手的剪影,与馆内“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标语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
 
返程途中,车厢里的讨论仍在继续。有人分享着看到文物时的震撼,有人规划着暑期要重走红色足迹,更多人则在思考:如何将这份感动转化为行动?正如带队老师在总结中所说:“参观一大会址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我们明白‘从哪里来’,才能更清楚‘到哪里去’。”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虽已结束,但红色基因的传承才刚刚开始。同学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校园,有人组织了“党史宣讲团”,有人发起了“红色故事征集”活动,更有人将参观感悟融入专业学习,立志用知识报效祖国。正如一大会址纪念馆墙上的那句话:“起点的意义,在于指引永恒的方向。”这场跨越百年的“对话”,终将化为当代青年奋勇前行的力量,让初心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卜心怡 王宇恒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赓续延安薪火,勇担青年使命
  • 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引导青年学子从革命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某高校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延安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实践团一行
  • 2025-07-26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