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提升之下的身份转变
九月的风带着夏末的余温,将行李箱滚轮的声响揉进大学校园的林荫道。当我在报到表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忽然意识到,那个在试卷堆里数着倒计时的高中生,正被一种陌生的身份轻轻推向前方。这场从“被安排”到“自主选择”的转变,像一场没有彩排的戏剧,在晨跑的哨声与图书馆的灯光里,悄然拉开序幕。
高中时的日子像上了发条的钟,铃声决定着每一段时光的用途。班主任会在早读前提醒背单词,课代表会准时收作业。而大学的清晨,宿舍楼的门在六点就敞开着,有人抱着篮球冲向操场,有人端着豆浆走进自习室,也有人在被窝里规划着当天的课程表。第一次独自排三个小时队办校园卡时,我才明白“自主”的另一层含义——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也要为错过的机会负责。
社交圈的重构更像一场无声的蜕变。高中的朋友是朝夕相处的“战友”,我们分享同一块橡皮,吐槽同一位老师,连错题本都能相互借阅。而大学的课堂像流动的盛宴,上完课大家便涌向不同的方向:有人去社团排练话剧,有人在实验室记录数据,有人在志愿者驿站整理物资。我曾在深夜的宿舍楼里,看着室友对着电脑修改辩论稿,忽然懂得:真正的共鸣不必时刻相伴,那些为各自目标奔跑时产生的默契,或许更接近成年人的友谊。
最深刻的转变藏在对“优秀”的定义里。高中的优秀可以用分数丈量,排名表上的数字像坐标,清晰地标注着位置。但大学的公告栏里,奖学金名单旁贴着创业大赛的获奖证书,优秀毕业生的简介里,有人发表了三篇论文,有人组织过十场公益活动,有人带着团队拿下了全国竞赛金奖。我在选修课上认识的学姐,专业课成绩中游,却能把汉服设计做成校园品牌,她总说:“这里的赛道有很多条,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跑道。”
某次社团招新,我看到迎新横幅上写着“成为你自己”。原来成长从不是瞬间的顿悟,而是在无数个选择的岔路口,在独自解决问题的深夜里,在接纳多元价值的包容中,慢慢活成自己期待的模样。
如今再看初入学时拍下的校门照片,忽然发现,那场身份的转变从未有过明确的仪式。它就像秋天的落叶,在我们忙着适应新环境时,悄悄铺满了来时的路,又在不经意间,为前方的征途镀上了金黄。
作者:辛向阳 陈祉涵 来源:安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辛向阳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学历提升之下的身份转变
- 从高中进入大学,学历提升的同时,我们的身份也在发生着转变。同样是学生,却有着不一样的故事
- 202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