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学院精神-薪火相传处,逐梦正当时
薪火相传处,逐梦正当时
站在泰州学院的银杏道上,看阳光透过金黄的叶隙落在"敦尚行实,明体达用"的校训石上,总想起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故事。
老教授们总说,这所学校的根,扎在江淮文化的厚土里。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校时,前辈们在简陋的教室里点亮油灯,用板书丈量知识的长度;改革开放初期,他们骑着自行车走遍城乡,把师范教育的种子播撒到每个乡镇。如今图书馆的特藏室里,还完好保存着当年的教案——泛黄的纸页上,红钢笔圈点的不仅是知识点,更有"教育为民"的赤诚。这便是"行实"的底色:不尚空谈,只问耕耘。
而"明体达用"的智慧,正在年轻学子的实践中生长。志愿者们带着乡土教材走进留守儿童之家,用课本里的文字编织温暖的童话;理工科的学生在实验室里反复调试传感器,只为让乡村大棚的温度调控更精准;文学院的师生整理地方文献时,发现百年前乡贤办学的手札,字里行间与今日的教育理念竟遥相呼应。原来精神从不是静止的碑刻,它是流动的河,在代代相传中奔涌向前。
记得去年校庆,一位白发苍苍的校友站在新建的实训楼前,颤巍巍地抚摸着玻璃幕墙。他说六十多年前在这里读书时,最大的梦想是让家乡的孩子都能识文断字。如今他的孙女也考入这所学校,学的是人工智能教育专业。祖孙俩的手掌在不同的时空里,触碰着同一个滚烫的信念:教育的使命,永远是让更多人拥有点亮未来的力量。
这就是泰州学院的精神:它藏在清晨琅琅的读书声里,藏在实验室深夜不灭的灯光里,藏在师生们走向社会、服务民生的脚步里。它告诉我们,所谓传承,是让前辈的理想在我们手中绽放新的光彩;所谓担当,是把个人的成长融入时代的经纬。
风穿过校园,吹动银杏叶沙沙作响,像无数双手在轻轻鼓掌。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我们既是精神的守护者,更是它的续写者。在这片土地上,故事还在继续,因为总有怀揣热爱的人,正带着光,走向更远的地方。
作者:吴钰清;许可;陈思涵 来源:泰州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