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备赛心得体会
参与学校数学建模竞赛备赛的过程,是一场将课堂知识掷入现实熔炉的试炼。最初面对 “城市交通拥堵优化” 赛题时,团队里统计学、计算机、地理学三个专业的思维碰撞激烈:有人执着于算法精准,有人强调数据贴合实际,分歧在深夜的讨论室里反复交锋。
记得调试仿真模型的那个凌晨,当第五版方案仍因参数冲突崩溃时,焦虑像潮水漫过心岸。但队友突然指着窗外说:“拥堵的路和我们现在的困境多像?得先理清楚‘流量’和‘规则’的关系。” 这句话让我们重新拆解问题,从城市路网的物理结构切入,结合动态交通数据建模,竟在破晓前寻得突破。
备赛教会我的远不止建模技巧:课堂上零散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拧成了有力的绳索;曾经以为的 “专业边界”,被跨学科协作彻底打破;而最珍贵的,是见证一群人在挫败中坚持的模样 —— 原来成长从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群人朝着同一个方向使劲时,连空气里都跳动着希望的火花。
如今再看赛题,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知识的缺口,也映出团队的力量。这场未完成的竞赛,早已在备赛的日日夜夜里,给了我关于 “学习” 最鲜活的答案:真正的成长,始于把书本上的公式,变成解决问题的底气。
作者:王蕾 程路文 来源:安徽中医药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