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德润人心

    发布时间:2025-08-28 阅读:
    来源:自控2305邱晨

德润人心

人生逆旅,德行如灯,于幽微处照见前路,于喧嚣中守护本真。中华文明绵延千载,“德”之一字,重若千钧,它非外在之桎梏,实为内心之明镜,映照个体之品格,更铸就民族之脊梁。然当今世变,科技日新,物质丰盈,德之滋养反显迫切。真正的德育,绝非条规之灌输,乃是心灵之唤醒、精神之塑造,其功在润物无声处,其效在知行合一间。

个体之成长,首在立德。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万事之始。此“修”,非为苛求完人,实乃存养心中善念,格除过度私欲,使良知如明镜,不惹尘埃。孔子言“仁者爱人”,孟子倡“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皆指明人性本有之善端,需时时拂拭,方能沛然生长。昔日杨震拒金,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守护清廉;于谦守京,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彰显忠贞。这些并非远不可及的神话,而是德性在具体境遇中的光芒迸发,它们告诉我们:德之所立,在于日常抉择之间,在于利害关头之际。

德之所立,非独善其身,更在于明辨是非、坚守正道的勇气。人世复杂,常有迷雾笼罩,若心中无德作为准绳,则易随波逐流,乃至迷失方向。德,赋予我们判断的价值尺度和抗御诱惑的精神力量。苏武牧羊北海,餐风饮雪,历十九载而不改其节,所持者非武力,正是忠贞之德。此德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让我们在纷扰世界中不致惶惑,在威压面前不致屈膝。一个有德之人,必是一个内心有方向、行动有原则的人。

进而论之,个人之德终将汇入社会之海,凝聚为照耀时代的璀璨光辉。德不是寂寞的独奏,而是宏大的和鸣。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高尚德行具有天然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张桂梅扎根深山,以病弱之躯托起千名女孩的命运,其德如炬,照亮无数人心;黄文秀将青春献给脱贫事业,以生命书写奉献,其行如钟,敲响时代强音。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仁爱、奉献、坚韧,绝非凭空而来,正是中华优秀道德传统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与升华,如静水深流,滋养着社会的良善根基。

由此观之,德育之根本,在于“润”。它需要如春雨般渗透,而非暴雨之冲刷;需要典范之引领,而非说教之空洞。学校传授知识,更需营造崇德向善的氛围;家庭传递关爱,更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社会弘扬正气,更需让善行义举得到尊崇。当德的培育与践行融入生活细流,成为无需提醒的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个体的生命必将更加丰盈,社会的肌体必将更加健康,国家的未来必将更加可期。

德之光华,或许不似物质成就般立竿见影,却深沉而持久地定义着人之为人的尊严与价值。在这变革不息的时代,我们更须守护这份精神的灯火,以德润心,以行践德,共同编织一个不仅富强,而且更有温度、更有品格的美好未来。当亿万心灵的微光交汇,便是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永恒晨曦。
 2025年6月5日

哲理故事推荐
  • 《木窗之争:守己艺者胜》
  • 顺着木纹修边、反复打磨雕花弧度,哪怕指尖磨泡也不分心,只按自己的节奏精进技艺。
    一次祠堂木窗雕刻比拼,成了两人的分水岭。
  • 2025-08-22
  • 承教育脱贫,育桃李芬芳
  •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作者作为一名地理师范生,希望将来能够同大家一道回到家乡,助力家乡实现教育脱贫,孕育桃李芬芳。
  • 2025-08-20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