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窗之争:守己艺者胜》
小镇的巷尾藏着两家木匠铺。东头的李木匠年轻手快,总爱扒着西头的窗棂张望——看张木匠今天接了多少订单,雕的花纹又得了哪位乡绅的夸赞。
起初,李木匠的手艺也算精巧,可日子久了,他的心思渐渐飘了。见张木匠给太师椅雕“百鸟朝凤”,他连夜改了手里的活计,非要刻出更复杂的“松鹤延年”,结果木料开裂,前三天的功夫全白费;听说张木匠收了富家子弟当徒弟,他又慌着涨价招揽客人,手艺却因急于求成越来越粗糙,老主顾慢慢都转去了西头。
反观张木匠,从早到晚守着自己的刨子和刻刀,眼里只有手中的木料。有人问他:“李木匠总学你的样式,你不着急吗?”他正给一块胡桃木修边,木屑簌簌落在围裙上,头也没抬:“我哪有功夫急?这木头的纹理要顺着走,雕花的深浅得练上千遍才准,分心看别人,手里的活就毁了。”
有一年,镇上要给祠堂雕一扇“二十四孝图”的木窗,乡邻们争执不下,最终决定让两位木匠各雕半扇,谁的好就用谁的。李木匠盯着张木匠的进度,见对方先刻完“卧冰求鲤”,便照搬样式加快速度,可雕到“恣蚊饱血”时,总觉得自己的蚊子不如张木匠的生动,反复修改,反倒把木料凿出了破洞。
张木匠却从头到尾没看过李木匠的活。他先花三天研究古画里的人物神态,再用废木料练了几十次衣褶的弧度,刻到“亲尝汤药”时,为了让老母亲的皱纹显露出慈爱,他把刻刀换成最小号,一点点细抠,连指尖磨出了水泡都没察觉。
最终拼窗那天,李木匠的半扇窗满是拼凑的痕迹,人物表情僵硬;而张木匠的半扇,无论是孩童跪地的虔诚,还是老者垂眸的温柔,都像要从木头上走下来。乡邻们叹着气,把李木匠的木料撤了下来。
李木匠红着眼眶问张木匠:“我明明一直在学你,为什么总赶不上?”张木匠放下磨石,指着他手里的刻刀:“你学的是我的样式,却没学我守着自己的节奏。木头不会骗人,你心里装着别人的活计,手里的刀就稳不了;只有盯着自己的手艺,一步一步打磨,才能让木料长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后来,李木匠关了铺子,去远方拜了位老木匠学艺。他不再打听同门师兄弟的进度,只是每天对着木料练习基本功,从刨平木板到简单雕花,慢慢找回了当初对木工的热爱。三年后他回到小镇,开了家新铺子,门前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刻着:“守己艺,不逐他光。”
来往的人都说,李木匠的活计里有了静气——那些桌椅的弧度刚好贴合腰背,那些雕花不追求繁复,却透着一股踏实的温润。而他自己最清楚,真正的进步从不是盯着别人的脚步追赶,而是沉下心来,把每一次打磨都当成与自己的对话,在专注里慢慢长成更好的模样。
哲理故事推荐
- 《木窗之争:守己艺者胜》
- 顺着木纹修边、反复打磨雕花弧度,哪怕指尖磨泡也不分心,只按自己的节奏精进技艺。
一次祠堂木窗雕刻比拼,成了两人的分水岭。
- 2025-08-22
- 承教育脱贫,育桃李芬芳
-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作者作为一名地理师范生,希望将来能够同大家一道回到家乡,助力家乡实现教育脱贫,孕育桃李芬芳。
- 202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