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娜·阿西尔和她的女性主义 ——-读《暮色将尽》有感
戴安娜·阿西尔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编辑之一,也是那个年代少见的女性编辑。作为一个活到101岁的老人,阿西尔的一生总体平顺,但偶有风浪。家庭的开放式教育让阿西尔有自我生存的能力,也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女性主义意识。
阿西尔在89岁高龄写下这本书,坦率的回忆了自己的一生。在这本书的腰封上,标记了作者的三个观点:对婚姻的不屑、对不生育的不介意、对自私的坦然,似乎都在暗示这是当前最畅销的女性主义书籍,然而当我刚翻开几页时,我就明白这本书的格局远不止于此。
阿西尔的女性主义不是怒吼的、煽动的、表面的,她从不会提什么女性主义(当然在她的年代也没有这种说法),她只是在诚实的回忆她这一生,包括成为情妇,她坦率而真诚,反而让人从她的文字中读到了最真挚的女性主义。她不想结婚,没有那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只是不想承担起一个家庭的责任,她说“尽管年轻时经历了这么多浪漫爱情的风风雨雨,到现在我才意识到自己最合适的角色显然是做第三者”,这样的洒脱。虽然放在21世纪,情妇已经涉及到法律和道德层面上的诸多问题,但阿西尔的洒脱依旧令人啧啧称奇。她也不介意没有孩子,事实上她曾有过一段时间狂热的想要一个孩子,她也成功怀孕了,可天不遂人愿,她经历了流产,也在流产后看清了自己的内心。躺在病床上的阿西尔只想感叹自己还活着,这是怎样的侥幸。在阿西尔的潜意识里,孩子一直是排在自己之后的,普世价值观总是提倡母亲要为孩子做无条件的付出,好像只有这样才值得被歌颂,或者只是不被指责。但阿西尔告诉我们,母亲其实没那么多义务,是现实的束缚和母亲这个身份铸造的潜意识为母亲这个角色套上了太多枷锁,作一个成功的母亲,其实不需要那么累,也不需要那么伟大。阿西尔的自私是显而易见的,可我却不认为这里的自私是贬义词。上文提到,阿西尔的一生总体平顺,因为她一生都在做自己,既有做自己的能力,也有做自己的心意,即使到了晚年,也在做想做的事,写书、种花,活成了一个快乐闲适的老人。
阿西尔的女性主义是乘着叶片飞行,随心所欲。她不会为了证明女性也能做好工作而成为一个编辑,她能成为编辑、作家,只是因为她想。想就去做,不在意世俗的囹圄,所以她才如此出色,永远无愧于心。
作者:缪妙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时间的刻度
- 本文以大三学生视角,结合线上浏览的新生动态、学长职场分享,以及与学长学姐打交道的日常,借高考结束、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的轮回场
- 07-22
- 金桂里的中国红
-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虽秋来无声,但秋韵有形。秋的身形是繁荫浓绿已染上的点点金黄,是温和而绵长的丝丝桂花香
- 07-18
- 褪色的坐标
- 这是一篇关于童年时家乡的散文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