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青铜器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从古至今,所有的美都依托于人。人类依托自然而劳动,从石器时期开始就诞生了以自然、巫术为尊的原始审美文化。随着对工具的使用和对金属的冶炼工艺的进步,青铜器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并作为美的一种形式而发展下去。
在青铜器发展史中,青铜器逐渐超越了时代、民族和地域等价值体系,达到“真善美”的终极形态。作为真实存在的“物”,青铜器包含着外表可见的美,形式美是其中的一部分。根据年代、地域的不同,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间存在着不同的审美意识,而在一种文化内部,审美意识又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就展现出独特的形式美,这种美又体现在设计的对称与均衡、多样与统一上。三星堆青铜器、商周时期中原青铜器、吴越青铜兵器、曾侯乙青铜器等等,他们既在一些样式上存在统一之处,如用兽面纹展现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也在风格上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多元共存,如诡谲的风格、妖异的合成神兽、吴越铸剑三绝等等。设计是文化的整合,在这一过程中又体现了社会美,国家交往,民族融合,贵族生活,当时国家君主间互相宴请、赠礼、会盟,在不知觉中,技术愈发先进、形式愈发自由,使得青铜器更好地发展。
在对湖北省博物馆参观之后,我又惊叹起青铜器的色彩之美。古时青铜器被称为“吉金”,是因为在它刚铸造好之时,会如金子般闪耀,我们现在已经难以想象这点了。现在的青铜器,我们更多地看到是青色或是棕色的,然而在湖北省博物馆,一件藏品就能拥有七种色彩的锈迹,囊括色谱所有的主要颜色,让我觉得十分神奇,因为一些微量金属元素的区别,就能使铜器在千百年之后绽放出不亚于“吉金”的美丽色彩。这是时间的魅力,也是青铜的魅力。
而今,每一块铜绿,每一处锈迹变得那么无处遁逃,让人直观感受到岁月在其上留下的痕迹,使得美更美。锈斑是青铜器的勋章,我们看一件青铜器如果没有锈斑,宛然若新,会觉得怪异,会对其产生一种怀疑;锈斑是青铜器历史的厚度,是历史的沉淀与重生。
同时,作为古人祭祀、行礼、作战的用具,青铜器在精神上给予人们美的感受。一方面是经验美与品质美,从石器时代锈迹斑斑的铜刀到春秋战国至今不锈的越王勾践剑,从原始社会的铜铃到战国规模恢弘的曾侯乙编钟,这都是经验技术的积累带动品质提升的结果。另一方面,为了更深刻地体会美,要调动多感官。美不能只停留在视觉上,人是多感官的生物,所以深刻地体会美,要调动多种感官。有幸在湖北省博物馆欣赏了一出编钟演奏会,编钟、磬、笙、琴、筝、乐舞相得益彰,震撼人心之余让人感概贵族生活的奢靡。金振玉声,声声入耳。
祭祀的虔诚,宴饮的畅达,觥筹的交错,剑戈的交锋,绘出一幅精美的青铜画卷。而盛极必衰是万物之规律,经过了鼎盛时代就将迎来衰落,汉代是如此,盛唐是如此,青铜器发展也是如此,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青铜器制造逐渐式微,从历史的主舞台上缓缓落幕。但在后代依旧流传着具有不同特色的青铜器,如唐代的铜镜、宋代的铜香炉,各朝有各朝的侧重,各朝有各朝的巅峰,使得青铜器在整个中国、整个美的历史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
青铜之美是需要细细品味的美,大众对博物馆、青铜器的热情在新时代、新文化的推动下水涨船高,身负教育、科普功能的博物馆应当尽快跟上脚步,满足大众的需要,紧随时代的浪潮,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美育功能。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6.8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则鼓励人们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认识。当今博物馆普遍开展针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但实际上成年人也同样有必要接受这样的教育和体验,博物馆是多元和开放的,其美育功能要能影响至每一个人,使得人人都有了解美、体会美、理解美的机会。
每一件青铜器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感受。而我对寻找青铜器、感悟青铜器的活动会一直在路上。殷墟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等,像一座座等待我征服的城池,静候我的踏足,或许我也会重启这篇章,继续书写我与我的青铜器,或许我会更多地感受而不言,无论如何,美将伴我常在。
作者:杨雨欣 来源:泰州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黄昏的独白
- 暮色总在某个时刻突然降临。檐角琉璃瓦上最后一点金红倏地褪去,像有人将半透明的蓝绸缎轻轻抖开,一寸寸铺满天空。
- 04-15
- 《读书角的春风》
-   校役老张总说:"读书人的事,不体面些不成。"这话原是从他每日擦拭的那块铜牌上得来的——"求知若渴"四字,红漆剥落处露出青黑
- 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