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从文学批评角度看散文《回忆我的母亲》

发布时间:2025-04-12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情真意切的回忆性散文,虽篇幅不长,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于平实的叙述中展现出伟大的母爱和作者的家国情怀。
从社会历史批评角度出发,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映射。在《回忆我的母亲》中,朱德通过母亲的人生轨迹,勾勒出20世纪初中国底层社会的苦难图景。母亲“生了13个儿女,因贫穷被迫溺死5个”的细节,直接揭露了封建剥削制度下农民的生存困境。文中“大年三十夜被迫搬家”的遭遇,将地主阶级的压迫具象化,这种压迫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掠夺,更是对人性尊严的践踏。
同时,这篇散文还将母亲的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如在讲述家庭受地主欺压时,母亲虽不识字,却有着朴素的阶级意识——“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当“我”投身革命时,母亲“不反对”的态度,实则暗含农民阶级对新社会理想的本能认同。文章结尾“母亲最大的希望是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将个人叙事升华为民族解放的宏大主题,使母亲这一形象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也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让读者看到一位普通劳动妇女在时代洪流中的坚韧与伟大,以及她对革命事业的默默支持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也印证了文学批评家伊格尔顿所言“文学是政治无意识的表达”。
在形式主义批评方面,散文《回忆我的母亲》语言质朴。如第一段“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简单直白的话语,却奠定了感情基调,有力地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悲痛与对母亲的爱。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也是以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作者朱德没有刻意渲染苦难,却更能引发读者对母亲艰难生活的同情和对母亲勤劳检朴、坚强善良、顾大局的敬佩。作者这种克制的表达反而强化了情感张力——正如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所说,“陌生化”的缺席恰恰通过日常细节制造了“震惊效果”。
这篇散文将个人记忆融入时代洪流,用质朴语言勾勒出母亲的伟大形象。它既是对母爱的深情礼赞,也是对社会变革的生动见证。

作者:顾盈盈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梦舞西北——大漠游记》
  • 《梦舞西北——大漠游记》
  • 敦煌之畔倚沙立,风呼啸,落日熔金,余晖漫地,沙浪卷万壑,驼影疏形。月牙映清泉,静谧映繁星,胡笳声中云移,红裳倚沙梦驼铃。
  • 04-09
  • 《海岬春瓮》
  • 这篇散文以浙东象山渔村为背景,借一瓮酝酿中的春醪为线索,串起千禧年后海港童年的记忆碎片。从防波堤渗着牡蛎黏液的老苔,到海鲜市场
  • 04-01
  • 宿舍一隅 春暖花开
  • 在校园的喧嚣与宁静之间,宿舍的一隅静静地绽放着它的温馨与美好,如同春日里不经意间闯入视线的花朵,带着勃勃生机和无尽的希
  • 03-31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