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苏大剧院出品的舞剧《红楼梦》入围荷花奖,首演后,全网口碑爆棚豆瓣高达8.7分。很多观众看完直呼:“太惊艳了!瞬间泪目。”而这有一票难求的《红楼梦》到底惊艳在哪呢?舞剧《红楼梦》是由导演黎星,李超创作的内容,舞剧借鉴章回体小说结构,用十二个篇章讲述了宝玉与十二钗的情缘聚散,以舞蹈的方式将红楼复活重生。在舞剧里,你会看到黛玉入府,宝黛相逢,幻境中,十二钗在灯影下重聚,冲喜中,黛玉是绣房红帐里的一点白。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花葬中,十二钗消失于十二墓碑旁。宝玉归彼大荒每一幕都宛如沉浸在红楼里的一场梦,让人如痴如醉。
我们先来鉴赏一下舞剧的前三幕。第一幕是入府:取自《红楼梦》的第三回【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三春出场伴着贾母,舞步轻快尽显少女娇媚活泼;凤姐出场配乐激昂,脑海中已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那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和小厮们的互动片段也尽显其尊贵身份;宝黛二人的相见刹仿佛灵魂碰撞,耳边响起宝玉那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紧接着的双人舞片段演绎出了初见的暧昧拉扯和“木石前盟”前世今生的宿命感。第二幕是幻境:取自《红楼梦》的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虛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很喜欢这一幕,也是十二金钗第一次集体亮相。宝玉在秦可卿的房间睡着后进入了太虚幻境,见到了警幻仙姑,看到了十二金钗的判词。舞蹈演员们分批亮相,判词也随之显现,但都只有部分,只有最后出场的黛玉和宝钗的判词是完整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德属宝钗,才颂黛玉,后两句也暗示了二人的结局。宝玉在梦中流连却什么也抓不住看不清,最终恍恍惚惚又归于安静。第三幕是含酸:取自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看到“含酸”二字,耳边就能响起黛玉酸溜溜的声音“我来的不巧了”“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书中第五回开头就提到过,宝钗来府后深得下人之心,“人谓黛玉所不及”,因而“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因此在第八回,黛玉探望宝钗看到宝玉也在、一吃醋便阴阳怪气;后来宝钗劝宝玉不要吃冷酒,黛玉又借题发挥酸了几句。“木石前盟,金玉良缘,偶相逢却好像姻缘前定,顾盼流连,似有千言将说。”这一幕三人的各怀心事让人想的《终身误》和《枉凝眉》,宝玉宝钗“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没有多情,只有相敬如宾的“礼";黛玉宝玉“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临了心事终虚话。
整个舞剧,除了内容的细致刚难得的是做到了服道化的考究,服装设计师李昆以植物花卉,明清孙温的绘本,以及京昆戏曲为灵感,将云肩如花,花似云肩的概念贯穿全剧,加入云步,水袖等戏曲元素,让十二种风姿各有特色。同时,为了呈现更好的效果,舞台去繁留简,故事在帷幔和屏风中展开。垂下的帷幔塑造了太虚幻境的飘渺之感,一句句判词如宿命般不可违抗,又如烟云般转瞬即逝。无论去与往,皆是梦中人。百年后,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以另一种方式与我们重合。宝黛的惋惜,十二钗的离去,所有的遗憾都在舞剧中了了份团圆,也圆了我们心中的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