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战争场面的描写艺术
在读《三国演义》中发现,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大战役”对于接受方来说,无疑都是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一步踏错就是悬崖峭壁,可能再无翻身的机会。然而,在这殊死搏斗的危机时刻,弱势方都扭转了对自己不利的局面,很好的处理了危机,结果都是转危为安,甚至取得了极大的胜利。其中,所表示出来的危机处理观点、策略都具有它的独创性。
古往今来,《三国演义》倍受推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实践性强,本次小组分享,旨在对准三大战役中由危转安的胜利的一方,从危机处理这个角度对《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进行全新的分析,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这对于我们当下战争危机处理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
赤壁之战: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战争场面描写具有鲜明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作者罗贯中并没有平铺直叙地去写两军对垒时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冲杀场面,而是有机地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和军事斗争结合起来,将作战各方的战略战术、权谋心计作为描写的核心。通过一系列智谋的较量,如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将战争的紧张氛围和复杂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赤壁之战的描写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一方面,通过描写曹操的骄傲轻敌和周瑜、诸葛亮的谨慎精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通过描写战前的谋略布局和战术比拼,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的顺逆等因素,衬托出战争的残酷和激烈。
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增强战争场面的真实感和震撼力。例如,黄盖诈降时,火攻计的实施过程被描写得惊心动魄,火势的蔓延、曹军的混乱和伤亡等细节都被生动地呈现出来,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在艺术上,赤壁之战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惨烈和壮观,更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通过战争场面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周瑜、诸葛亮等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揭示了曹操骄傲轻敌的性格缺陷。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特点的揭示,使得战争场面的描写更加生动、立体和具有感染力。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战争场面描写具有鲜明的特点和艺术价值,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惨烈和壮观,更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同时也揭示了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其中的场面描写的特点和艺术价值的分点也具有探究价值。
1.结合政治与军事斗争:
描写不仅局限于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是将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和军事斗争有机结合。
突出了作战各方的战略战术和权谋心计,如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
2.对比与衬托手法:
通过曹操的骄傲轻敌与周瑜、诸葛亮的谨慎精细形成鲜明对比。
战前的谋略布局和战术比拼,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的顺逆等因素,衬托出战争的残酷和激烈。
3.生动的细节描写:
黄盖诈降时火攻计的实施过程被生动呈现,火势蔓延、曹军混乱和伤亡等细节增强了真实感和震撼力。
4.人物性格与精神风貌:
通过战争场面描写,成功塑造了周瑜、诸葛亮等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
揭示了曹操骄傲轻敌的性格缺陷,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具有感染力。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惨烈和壮观,还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揭示了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战争描写具有深刻艺术价值。
二、官渡之战:
1. 以人物为中心,通过战争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三国演义》作者写战争的一个特点就是 “没有为情节而情节,而是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中构成矛盾,展开情节,又在情节的发展中铸造人物性格”作者始终把对人物的刻画放在中心位置,通过战争来展现人的灵魂,“让人物性格、神态通过战争充分地反映出来”,因而既使战争描写起伏跌宕,又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作者从一开始就将袁绍和曹操进行对比,写出了两人的性格差异,也揭示了战争胜败的原因。袁绍 “好谋无断”,不能珍惜与重用人才。在决定是否进行这次决战时不听谋士田丰的意见,贸然发动了战争等,而曹操在进行战略决策时,虚心听取荀攸、荀彧的意见; 听说许攸来降,“操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之”。表示了隆重的礼遇。一场大战结束了,两个主人公的形象也就这样鲜明地树立在读者面前。
2. 通过环境侧面烘托战争的残酷
自然环境:通过对乌巢火光冲天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了紧张、激烈的战争氛围,增强了故事的画面感和艺术感染力,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激烈.
社会环境:描绘战前诸侯割据、百姓困苦等社会背景,凸显了官渡之战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为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战争的起因和意义.
3. 设置富有悬念的情节,营造扣人心弦的战争氛围
战役过程一波三折,从两军相持、互有胜负,到曹操奇袭乌巢扭转战局,再到曹操乘胜追击、袁绍大败,情节环环相扣、扣人心弦。
在紧张激烈的战争场面中,穿插如曹操与荀彧的书信交流、许攸夜奔等相对舒缓的情节,使节奏有变化,避免读者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保持良好的阅读体验。
三、夷陵之战:
1.主体内容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刘备大败,逃至白帝城。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此役,蜀汉元气大伤,此后,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较长时间。
2.全景勾勒与局部特写的相得益彰
全景勾勒:“刘备亲率大军,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向着夷陵西界浩浩荡荡地进发。任命冯习为领军,统率全军三万余人,待五溪蛮夷加入后达五万人。”
局部特写:“蜀军攻破巫县占领秭归。当地五溪蛮夷首领沙摩柯遣使响应蜀军。”
3.节奏把控与情节起伏的巧妙安排
夷陵之战的描写,通过不同阶段节奏的把控与情节起伏的安排,营造出张弛有度、跌宕起伏的体验。
战争初期,蜀军势如破竹,节奏明快紧凑,振奋人心:“次年二月,刘备进军猇亭,从很山开通道路通向武陵郡,派遣马良安抚五溪蛮夷,以黄金和锦帛赐予后者,授予他们官职和爵位。”
随着两军相持,节奏变得缓慢沉闷,紧张氛围累积:“两军相持达半年之久,蜀军疲惫,而陆逊一直没有中计。刘备遂从山谷中引出八千伏兵,但是依然未能得逞。刘备速战的意图被陆逊的不战策略所破坏。”
闰六月,陆逊火攻,情节巨大起伏,蜀军迅速溃败:“陆逊发现蜀军的营地是由木栅栏围成,决定火攻。他命令战士持茅草趁夜突袭,顺风放火,火势瞬间蔓延,蜀军因此大乱。”
4. 环境烘托与战斗氛围的生动营造
在陆逊发动火攻时的环境描写:“陆逊发现蜀军的营地是由木栅栏围成,决定火攻。他命令战士持茅草趁夜突袭,顺风放火,火势瞬间蔓延,蜀军因此大乱。”
在这之前,有“闰六月,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江风轻轻吹拂,带着一丝凉意。”这样的环境描写,静谧的夜晚与即将爆发的战斗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凸显火攻的突然性和毁灭性。
当火攻发动后,“火势瞬间蔓延,蜀军因此大乱。吴军封锁江面,扼守夷陵道,切断蜀军退路,全线出击,水陆并进。蜀军措手不及。”通过对火攻时火光、声音等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混乱、惨烈的战斗氛围,仿佛能亲眼目睹那熊熊大火中的蜀军将士们的慌乱与挣扎。
作者:刘丁衍 来源:原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三国演义》中战争场面的描写艺术
-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古往今来研究者趋之若鹜,
研究成果也是层出不穷,主要有三国演义的版本研究,三国演义文
- 01-21
- 书香、晚霞与成长的轨迹
- 在泰州学院,作者描绘了一段充满知识与自然之美的生活篇章。图书馆内,阳光穿透古朴窗棂,书香与光影交织,让人沉浸于知识的海洋,心灵
- 01-18
- 冬日
- 冬日,像是一位遗世独立的隐者,带着宁静与深邃,悄然降临。它没有春的蓬勃、夏的热烈、秋的斑斓,却以独有的纯净与冷峻,勾勒出一幅别
- 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