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菩提之路
一直以来对“菩提”一词都有一种不知所起却又清晰的敬意,或许是因为很喜欢《西游记》中的菩提老祖,或许是因为菩提树的寓意。
林清玄在《紫色菩提》中很明确地表达了写作原因:“佛教的思想这么好,知道的人却那么少”,于是他想要用浅白的文字给予读者启发,希望用“菩提系列”让人们能够在世俗的沉睡中醒来。虽然我不是佛教信徒,对佛教思想也没有深入的研究,但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佛教思想的智慧,也收获良多。
菩提,是智慧、觉悟,是“觉有情”,是“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智慧”。书中给人以启迪的思想很多,我最有感触的,想用“爱”来概括。
爱是学会爱自己。书中《情困与物困》一篇让我明白人可以有喜爱的事物,但不能过于沉迷,否则会伤害自身甚至身边的人;对于已失去的情感,不可一味沉溺在回忆中,否则将会错过更多,遗憾终生。爱自己,就是要摆脱情困与物困,拨开迷雾、打破枷锁,找到真正的自我。
爱是怀有慈悲之心,避免冷漠与戾气的滋生。爱自己之外,要学会爱植物、爱动物、爱其他人。我为《孤独的放生者》中朱太太对鲫鱼的菩提心而动容,家庭不富裕的她会买下一百条鲫鱼放生。但同时,从《灵龟与塘鹅》中卖乌龟的小贩身上,我们也要谨记不能滋养自身的冷漠与麻木。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看到许多悲剧性的新闻,渐渐地我们内心的触动好像会越来越小,看到某一珍稀动物濒临灭绝而无动于衷,看到凶杀的新闻而触目不惊。由此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他的悲惨命运一部分也是周围冷漠的看客造成的。我们要守住善良的一颗心,以一颗菩提之心,去对抗冷漠与麻木。
爱是博爱与自由。胡适先生相信借出去的钱“永远有利息在人间”,他不盼望收回,正是因为他如此平淡坦然,也能够活出自在的人生。佛的施舍则忘记利息,是“惠施众生,不自为已。”我想,这是一种大爱,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境界,达到了自在圆满的境界,我们应该丢掉铜钱,走到阳光普照的地方。
爱是整个人类永恒的话题。在《紫色菩提》中感悟到的“爱”让我想到《神曲》。但丁在《神曲》中描述了一个神游地域、炼狱、天堂的故事。各层地狱中关着不同的人,这些人没能做到爱。像饕餮者,沉迷于吃喝,就被物所困,迷失了自我;好色者、残暴者等没有慈悲之心,对他人没有爱,反而伤害对方;吝啬者守着钱财与物品,没有一颗博爱之心,也永远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犯下种种罪孽的人,心中没有爱,伤害了他人,也让自己受到了惩罚。
在《神曲》中,维吉尔带着但丁游览了地域和炼狱,是理性和哲学的象征;贝亚特丽采则是引导但丁游览天堂的角色,她是爱的象征,是真善美的象征。到达天堂需要智慧,也需要爱,爱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同时,但丁创作《神曲》,旨在揭露现实,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从痛苦走向幸福。他对人类的精神出路进行了探索:人类通过理性和哲学摆脱迷惘,通过信仰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这样关心“人”,关注人类的但丁也体现出爱。除了《神曲》,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注重“爱”。罗素的三大思想基石可以概括为爱,知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也是一种爱,这是一种善良,一种慈悲,一种最基本的做人原则,与佛教的思想有共通之处。罗素认为,高尚的生活是由知识和爱构成的。我想,是因为爱让生活变得更加温暖,让人更能体会到人世间的悲欢,而后天获得的知识可以助人更好地明事理、提高精神境界,也可以让人更加明白爱的重要性,让人学会如何去爱。二者结合,便构成了高尚的生活。
爱到底是什么,说起来很大,是佛教中很难达到的一种“解脱惠施,不望其报”的境界。但其实爱也很小,是一次与自己内心真实的交流,是一滴为苦难者落下的泪,是一双施予帮助的手。由于不译,菩提有无限的延展与可能,我想,其中也涵盖了爱。
菩提之路,是觉悟的道路,是不断有新发现的道路,希望我们有“爱”地走向菩提之路,希望我们都能化烦恼为菩提,拥有一个智慧的开端。就借林清玄书中自序所写到的作结,愿病苦的人得良医,愿暗夜的人得光明,愿众生能绝对自由,愿众生能离苦得乐。
作者:陈琳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形象在表 真心在内
- 小螃蟹拥有锋利的钳子 它用它去尽己所能帮助他人 而有些人眼里这是刺人的利剑,弃它如杂草,而有些人却将它视作珍宝。
- 01-10
- 论《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极具复杂性与多面性的一个人物。王熙凤外表美丽、机智、聪明,性格果敢、精明、手段狠辣,是荣府权力结构中的核心
- 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