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
我一直以为我已长大,但到如今我才知道,我所窥见的,只是这个世界的沧海一粟,在很多事情面前,我才惊觉,我仍只是个孩子。
都道是人言可畏。在言论面前,有很多都是无力的。虽然,有很多人提倡“如果批评得不到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但,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大量键盘侠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他们言论中所散发的恶意,我觉得,已经在离我们所期望的社会越来越远了。舆论逐渐成为主流,网暴事件时有发生,颠倒黑白、搬弄是非的话题已是数不胜数。我仍记得那个粉色头发向爷爷分享录取通知书的少女,如此积极乐观的人,最终因受不了社会舆论的压力,受不了网暴的压力而抑郁自杀。仅仅因为舆论,就让她的生命停滞在了最好的青春年华。或许是因为嫉妒,也或许是因为想要获得流量,也有可能是因为单纯的恶意,就让一件本来开心的事情落到如此境地。我感到悲哀。觉得那就是一场鲁迅先生笔下的围观。虽不断有人在为受害者发生,但那股力量实在是太弱太弱了。那些几乎要溢出的恶意就如泥沼般把人的希望一点点吞没,看不到希望,看不到远方,就好像那些围观的人中又加上了许多带着面具不愿透露身份的人,在围观时笑着闹着,高声喝彩。因为鲜少有人会揭下面具去看他们是谁,他们也很少会为自己的言论而负责,所以,他们在“默许”中越发的肆无忌惮,行事越发的张狂。
我开始不理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了。为什么好的作者会因为舆论而封笔,为什么花季少女会因为舆论而放弃生命,为什么德高望重的老师会因为舆论而暂时停止接受消息。但,作为罪魁祸首的他们却毫发无伤,鲜有人为他们自己的言论负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贯的认知出现了偏差,顿觉迷惘无措。
但,我仍会相信“善恶有报”。因为那句“世上还是好人多”,因为我看到了很多人仍心向光明,他们在努力改变这个社会。我看到了法学生所言“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我听到了鲁迅先生的“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我看到了左宁老师就唐山打人案所寄之语“越是困难重重,越是要做法律之光”。我听到刘媛媛的美好祝愿“未来的世界属于年轻人,愿我们都不要变成坏人”。他们在不断努力着,改变在悄然发生着。我不知道我所期待的那个社会何时到来,但我知道,它终会到来。因为越来越多的善意在弥补那些恶意留下的遗憾,越来越多的人挺身挡在了受害者的面前,而社会对于舆论的管控也在不断的完善中。你看,一切都在变好。
作者:张灵 来源:泰州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形象在表 真心在内
- 小螃蟹拥有锋利的钳子 它用它去尽己所能帮助他人 而有些人眼里这是刺人的利剑,弃它如杂草,而有些人却将它视作珍宝。
- 01-10
- 论《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极具复杂性与多面性的一个人物。王熙凤外表美丽、机智、聪明,性格果敢、精明、手段狠辣,是荣府权力结构中的核心
- 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