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对理想的执着
——浅谈汤显祖《寻梦》
汤显祖在《还魂记题词》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段话流传千古,不仅使无数读者被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诚挚的爱情所打动,还感受到了杜丽娘对爱情和理想的执着与坚定。如果说《惊梦》一出表现的是深闭闺中的少女的难遣春情,是杜丽娘青春萌动的自我意识的觉醒。那么,《寻梦》一出则是对自己心中理想的坚定追求,即使受到家长严饬之后,仍初衷不改,挣脱羁绊,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环境说不。
在花园寻梦过程中,她历数与书生相遇的经过,一草一木皆有情;细品他们幽会的情景,一举一动堪回味。但这一切皆只是梦境罢了,现实的情景全非如此,“牡丹亭,芍药栏,怎生这般凄凉冷落,杳无人迹?”梦中姹紫嫣红的花园、令人心生情缘的春意、含情脉脉的意中人在此刻的现实里全都化为幻境,眼前的景象竟都是残垣断壁,画面无处不凄凉。这不禁使杜丽娘陷入失魂落魂的悲哀之中。于是她执着地准备消停一会,再去探寻。但是,要想再见那书生一面,又“怎赚骗”?似乎是不可能的了。
“依稀想像人儿见。那来时荏苒,去也迁延。非远,那雨迹云踪才一转,敢依花傍柳还重现?昨日今朝,眼下心前,阳台一座登时变。”这一段将杜丽娘在现实中寻梦未果的惆怅、无奈、悲伤与失落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昨日”与“眼下”这两个时间段看似不长,但对杜丽娘而言却是一生的距离,是现实与梦境的时空跨越,是人间与阴间的生死两隔。在这样失望的心境下,杜丽娘看到了一棵梅树。“这梅树依依可人,我杜丽娘若死后,得葬于此,幸矣。”梦中的理想苦苦不能实现,唯有一死才能实现。
此刻杜丽娘低落的心境达到了高潮,在梅树下她大胆地发出了自己的心声:“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一曲【江儿水】道出了杜丽娘的生死观和爱情观,以及自己对人生的理想观。不论生死,她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活成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
自古以来,有无数文坛大家写过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但在我看来,汤显祖的《牡丹亭》所表现的爱情观是前代的才子佳人的故事无法比拟的。同样是写爱情,《西厢记》里的女主角崔莺莺是有着明确的爱慕对象的,她心中所想皆所念的全都是张生——那个她确定的意中人。但《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则非如此,情窦初开的她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恋爱对象,她所想要追寻的也仅仅是一个梦罢了。
也就是说,杜丽娘所想要的那个意中人并不一定是柳梦梅,她所追寻的是自己的理想,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定与执着。而这样的精神与理想在那个恪守“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里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但也正是如此,《牡丹亭》闪烁着那个时代的新的光辉。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牡丹亭》所体现的精神与时代意义是远大于《西厢记》的,而其中的《寻梦》则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