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谈人性论

发布时间:2025-01-09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孟子与荀子关于人性的论断构成了儒家思想内部的一次深刻对话,即“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交锋。这两种理论不仅深刻影响了儒家学说的发展轨迹,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这一方面的深刻思考。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在孟子看来,人性之向善,人性之中具有仁义礼智诸多内蕴,是人先天所秉赋的品性。
孟子认为,仁是人性中最根本的情感,表现为对他人的关爱与同情。这种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性中最纯粹、最无私的部分。仁心的存在,使得人们在面对他人苦难时能够产生同情,愿意伸出援手,这是人性向善的直接体现。义是指行事应当遵循的正确原则,是道德判断的标准,也就是说人心中天生就有对善恶、是非的分辨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人们能够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礼则是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规范和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礼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人心内在道德情感的体现。当人们内心充满仁爱时,自然会表现出尊重他人、遵守礼仪的行为。智就是指辨别是非、理解道理的能力。人心中天生就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这种智慧使得人们能够不断学习、成长,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格。这也就是说我们在为人处世的道路上,不要把“善”看作是外在的约束,即认为我们之所以施行“善”,完全是因为社会道德因素对我的制约作用。相反,我们应该认为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在遵从我的本心,我就应该这样做。
但同时孟子也认为如果只是一位地停留在有侧隐、羞耻、恭敬或辞让、是非之心的阶段,显然是不可以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扩充他们的内涵,这也就需要我们有反躬自问的内省意识。正如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要求的是自身内在的逐步改变。
然自省不仅仅只是意味着反省自己的错误之处,在我看来同时也有要求在自省之时与时俱进的意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善”的理解可能也会发生不同变化,例如在古代封建社会,孝子王祥为了让继母吃到鲜鱼,在寒冷的冬天里卧冰求鲤,在古人眼中,这就是“善”。但是在今天现代社会,这种孝却是一种愚孝,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儿童的不重视。因此,我们需要及时的反省自己,让自己善的思想与时俱进,与时代的道德思想相互契合,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善。
而反观荀子提出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鲜明对比。《荀子》中的《性恶》篇,开头就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恶的,人天生追求的是满足自身欲望,如食欲、物欲等。这些欲望如果不加以引导和限制,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道德的沦丧。在他看来,人性中的恶并不是指人本身就是邪恶的,而是指人天生倾向于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公共利益,容易陷入自私自利的境地。他认为,道德和礼仪是社会为了维持秩序而人为设定的规范,需要通过教育和法律等手段来强制实施,以抑制人的恶性,培养人的善行。
因此后天的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他提出“化性起伪”的观点,即人可以通过后天的“礼义教化”积累善行、提升道德品质,进而转变恶的本性,达到善的境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揭示了环境影响对人今后发展带来的显著差异,环境的不同导致人的道德修行相去甚远,也就因此有了“圣人”与“陋儒”的区别。其次,荀子认为教师在后天教育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他认为人必须依靠师长的教诲、法度的教化方能端正,必须有礼义的引导方能得到治理,否则就难以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行为品质。最后,最重要的是自我的努力,《劝学》中对此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在他看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如同雕刻,只有锲而不舍,不放弃才是进学修德的有效方法。同样他也认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后天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日积月累,勤修苦练,方能成为“君子”,这就要求学者在提升自我的过程中要有毅力。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虽然出发点不同,但都强调了教育和个人努力的重要性。孟子的性善论更注重人的内在潜能的开发,强调自律和内在的道德力量;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更强调外在规范的作用,认为通过强制性的教育和法律可以塑造人的道德行为。
这两种理论各有千秋,都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人性、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在现代社会,这两种理论也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方面,我们应该相信人性中的善良和潜能,鼓励人们追求道德上的自我提升;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人性中的恶性需要得到抑制和引导,通过教育、法律和社会规范等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人性是复杂多变的,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恶性的一面。因此,在教育和治理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既要激发人们的善良潜能,也要抑制和纠正人们的恶性行为。
 
作者:黄雯 来源:泰州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在校园的每一个清晨》
  • 这篇散文随笔通过回忆和感悟,讲述了在校园中度过的那些宁静清晨时光。作者从晨曦中的第一缕阳光谈起,描绘了每天清晨校园的安静与美好
  • 01-09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