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读半篇《半篇莫干山游记》有感

发布时间:2025-01-06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读半篇《半篇莫干山游记》有感
        丰子恺的散文形似随笔,文字朴实而又幽默风趣,深刻反映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
        今天我谈的这一篇名为《半篇莫干山游记》。为何称做“半篇”呢?据作者在文末的解释,本篇主要记录的是作者在去莫干山的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因而不能算是一篇。
        我沉浸于书中,随着作者来到了他在杭州的寓所,看见了作者如此奇特有趣的生活习惯,夜里九点睡,十二点起,两点半又睡,天刚蒙蒙亮又起。从这两睡两起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日常生活的随性与自在。短短几个小时,在他的心中却仿佛已过去了一天两夜——心中闻鸡鸣,便是日出东海;心中子规啼,便是日出东山。
        “天刚蒙蒙亮”——至少于作者来看是这样的,他就被告知要接待来客Z先生。画面一转,他已经在和Z先生寒暄了。喝了茶,吃过粥后,Z先生提议去莫干山转转。Z先生与作者本人竟都不知晓去莫干山的汽车几时出发,于是他俩怀抱着“碰碰看”的心理去了车站。不料汽车站里开去莫干山的班车即将驶出,两人便索性买了票乘车而去。要知道,作者出门时是“两手空空”的,画具等常备之物全都未携带。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与Z先生在此部分三次称“有缘”。第一次,是作者与Z先生刚见面之时的寒暄之辞,二人自称“有缘”。第二次为Z先生与作者商讨是否去莫干山时提及班车便说“有缘,便搭了去”。第三次在作者与Z先生赶上车后Z先生叫:“有缘。”我附和他说:“有缘。”三次“有缘”的经历透露出作者与Z先生性格特点相似,即乐观而随性,显露出两人的“佛缘”思想。作者反复写“有缘”,揭示了莫干山之行的偶然性。
        忽地,“嗤地一声响”,作者所乘的汽车便停在了被绿野包围了的黄沙路上——抛锚了。后面众人开启了骂街模式,企望转让内心的怒火——乘客骂司机,司机骂汽车。手足无措的司机无奈地站在路边“看风景”,有的人性子急,脾气暴便找来“看风景”的司机质问解决方案,却被告知“至少要耽搁几个钟头”,于是斥责声若钱塘江的潮水一般涌向司机,一浪接一浪——司机又去“看风景”去了。司机为什么会去“看风景”?其一,景美。无边的绿野,几座黄褐色的茅草屋散落在绿色的海洋里。远处的青黛色的群山似波涛般连绵起伏,若青龙卧于神州大地之上。或许平日里司机只能开车迅速通过此地,未曾仔细欣赏这山水田园之色,一但觉察,便陶醉在了无尽的美景之中。其二,司机实际没在“看风景”,而是正思量这对策,如何扑灭乘客的不满的愤怒之火,尽可能早地将他们送达目的地。“看风景”在这里成为了一种回避策略,静下心来才有可能觅得良策,解决燃眉之急。其三,司机的心态极佳,对于汽车半路抛锚之事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这亦从侧面反映出那个年代的落后的社会面貌——交通通讯极不发达,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普遍贫困,社会分化阶级对立。司机对此束手无策,适应了如此的社会环境,便也只好放松心情“看风景”,置谩骂于度外,寄情于永恒的奇山丽水。
        读罢这半篇《半篇莫干山游记》,向我呈现的这过往时代的缩影倏地消失不见。再看看窗外林立的高楼,再听听络绎不绝的鸣笛,不足百年的岁月里,谁能告诉我,是什么推动这神州大地上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
        旗杆上半卷着的红旗在时缓时急的风中渐渐展开五颗金色的星,一旁的镶嵌于图书馆墙壁上的落地窗边书架最底层,一本页页泛着时光的黄晕的《丰子恺散文集》静卧在尘封已久的角落里。
        “毕竟这个时代变换得太多,太快——不过总要遗留下一丁半点不变的罢,也好让后世的他们了解到我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故事。”

2022.9.20于宁
 
作者:高元嘉(泰州学院) 来源:原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