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笑”

发布时间:2024-11-30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篇关于人生、人性、社会阴暗面的经典短篇小说,通过一个名叫孔乙己的读书人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冷酷无情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而在这篇文章中,“笑”作为一种情感表达,贯穿了全文,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线索,揭露了冷酷无情、冷酷无情、泯灭人性的社会环境对一个弱势人物的幸灾乐祸的戏弄和残害。
在《孔乙己》中,对“笑”的描写,非常耐人寻味。文章中出现的每一次“笑”,都是对孔乙己的羞辱、欺凌、难堪,残忍的看客们总是拿孔乙己的落魄和不幸取乐。这笑声带来的“快活的空气”实在令人感到心酸难过,让人认识到病态社会中的人性是何等的冷酷无情。
孔乙己一出场,就是在酒馆里被众人取笑的对象。而孔乙己是如何应对他人的嘲笑和戏弄的,也值得我们回味再三。孔乙己一进酒店,所有的酒客都对着他窃笑。一个酒客揭发说:“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被逼到死角,他立即“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用“窃书不能算偷”来勉力“争辩”。有的酒客故意问道:“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对此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有人还不罢休,决议对这个可怜的人穷追猛打,接着发问道:“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已“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他的穿着、他的言行,都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笑料。这种笑,是轻蔑的、是嘲讽的,它像一把无形的刀,刺进了孔乙己的心里。这种笑,其实也是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映。在那个封建社会里,人们往往以貌取人,以地位论英雄,像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虽然满腹经纶,但因为家境贫寒,社会地位低下,所以总是被人看不起。
孔乙己面对这三次不怀好意的戏弄,第一次他是无可辩而不得不争辩,第二次他是容易争辩而不想争辩,第三次是被一棍打闷了,无法可辩而只得不辩。酒客们把他看作取乐的工具,掌柜的更把他当做活跃酒店气氛、吸引酒客、增收银子的商业工具。面对“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的、颓唐而又残疾的孔乙己,掌柜的仍然不想放过,一见面就极尽戏弄之能事。
而每当他被众人取笑时,他也会跟着笑,那种笑,是苦涩的、是无奈的。他用自己的笑,来掩饰内心的痛苦和尴尬。这种笑,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是他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唯一能找到的一点温暖。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笑,能让大家对他多一点善意,多一点理解。但可惜的是,他的笑,并没有换来大家的同情和尊重,反而让他更加成为了众人取笑的对象。
文章中还有一种笑,那就是孩子们的笑。当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时,孩子们都笑了,那种笑,是纯真的、是快乐的。他们的笑,和前面那些大人的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孩子们的笑,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因为孩子们还没有被封建社会的毒素所侵蚀,他们的心灵还是纯净的、善良的。
文中多次出现的“笑”,构成了对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反衬。孔乙己,一个落魄的读书人,他的出现总是伴随着旁人的嘲笑。这些笑,有的是对他衣衫褴褛、不修边幅的嘲笑,有的是对他迂腐可笑行为的戏谑,还有的是对他悲惨境遇的冷漠无视。这些笑声,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切割着孔乙己的自尊。
鲁迅先生通过描写不同人物对孔乙己的“笑”,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认为,封建社会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它不仅剥夺了人们的物质财富,更剥夺了人们的精神自由和尊严。而“笑”,正是这个社会冷漠无情、残酷无情的真实写照。
《孔乙己》不仅是一篇揭示社会现实的批判性作品,更是一篇充满人文关怀和悲悯之情的作品。通过笑,鲁迅不仅刻画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和对人性的呼唤。他希望人们能够摆脱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偏见,以更加宽容和善良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人。
人心的冷酷,人性的泯灭乘着这残忍的笑声四处飘散、弥漫天空。
 
 
作者:仇野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25号底片
  • 我写了自己成长路上的三次告别与三次遇见,在这场旅途中,我不断地成长,并且对今后的生活有着足够的勇气去探索,去努力寻找真正的自己
  • 11-29
  • 《青春,那一场璀璨的烟火》
  • 时光的车轮辘辘驶过,在大学校园的每一寸土地上都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辙印,那是属于我们大学生的青春轨迹,如同一束璀璨的烟火,在岁月的
  • 11-27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