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纸上得来终觉浅

发布时间:2024-06-01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题,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发愁。”沈从文先生在文中谈及自己经常逃学探索这个世界时这样说道。读完《我读一本小书的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后,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沈先生所写的名篇《边城》会有那样自然舒卷的牧歌情调。正是小时候这种探索世界的欲望,“到了那里,既无一个熟人,因此什么事都只好用耳朵听,眼睛去看,直到看无可看听无可听时,我便应当设计打量我怎么回家去的方法了。”正是在小城里纯粹观察的事物多了,先生才能写出如此单纯美好的牧歌式的文章。
该篇写于1931年夏秋间,仅仅用了三个星期写成,是研究沈从文以及一个人,如何训练他的感性、理性,自由自在地度过童年,在贪玩里长大,步入社会,倍受磨难,一点点成长、追求、自学成才的生命发展过程的极好资料。
它以大的时代、历史事变为背景,详细写了自己难忘的一切事,它们在幼小心灵、思想、感觉、精神等方面不自觉地产生的作用、影响,略写了其他经历。从中人们能够了解到,当时作者是在一个怎样动荡的环境下活过来、奋斗过来的。特别是,“在生活完全绝望中,还能充满勇气和信心始终坚持工作,他的动力来源何在。”用作者1980年在《附记》里的一段话说就是:“一个材质平凡的乡下青年,在社会剧烈大动荡下,如何在一个小小天地中度过了二十年噩梦般恐怖黑暗生活。由于五四余波的影响才有个转机,争取到自己处理自己命运的主动权,完成了向社会学习前一阶段的经历后,并开始进入一个更广大复杂的社会大学,为进行另一阶段的学习作了准备。”
童年的沈从文先生是快乐自由的,同时又有些固执叛逆的。他喜欢赤脚在雨天走路,喜欢在罚站时想当天逃课时的种种有趣经历,但我是觉得这种个性一直伴随着先生的后来成长,又自由率性,又富有骨气。
艺术特色上,和沈从文的大多数文学作品,该篇情节明快而感情含蓄、讽刺却不露锋芒,描写意味深长,语言朴素洁净,就好像真的是孩童时期的他在吐露他的逃学经历。在艺术手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用。作家根据他对题材的不同态度,对现实生活,多用现实主义手法,而对自己所崇尚的理想世界,则多用浪漫主义手法,即对回归大自然的渴望。
沈从文的小说,叙述如行云流水,俯仰自如.常在抒情笔致中把自然景观、乡土风俗和特定的地方民族生命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散文诗的特旨,带有诗的意境、旋律和诗的情怀,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沈先生不断提及他逃课去探索生活,对我们的意义并不是让我们摒弃课本,不学无术,而是我们不断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千万别“两耳不闻窗外事”,只有将课本中的道理,的风景付诸于实践,才能真正获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作者:芮静怡 来源:芮静怡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时间的刻度
  • 本文以大三学生视角,结合线上浏览的新生动态、学长职场分享,以及与学长学姐打交道的日常,借高考结束、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的轮回场
  • 07-22
  • 金桂里的中国红
  •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虽秋来无声,但秋韵有形。秋的身形是繁荫浓绿已染上的点点金黄,是温和而绵长的丝丝桂花香
  • 07-18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