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足够深刻,才会发现藏在深处的就是孤独。”这本书的封面写着这么一句话,寥寥几字,却是作者对孤独最为深刻的理解。
周国平老师的哲学散文之前了解的并不是很多,但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没有使人失望。
也许是幼时的仰望天穹,也许是别人看来最可笑的杞人忧天,也许是看似虚无飘渺的问题:世界是什么?我们又是谁?这些看似虚幻的想法,无疑都是哲学的起点。但随着渐渐长大成熟,这些思考在他人眼中变得可笑无用,使我们遗忘了哲思的初心。而作者亲选的这些哲学散文,则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去诠释了哲学,唤起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对世界和自己的疑惑、思考以及探究。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物质生活变得十分丰富,看似繁盛的景象,实质是华而不实的。极少有人能透过表面看本质,而周国平老师则是这极少数人的一位。他从多个角度谈论哲学,小到人类、社会、教育,大到世界、宇宙、时间,由浅及深,语言流畅,通俗易懂,而在文章的最后又将哲学问题留给读者思考,使读者不仅仅局限于对文章的阅读和对观点的输入,更引导其进行思想的输出。
后文作者还介绍了哲学文章的写法,与一些国外哲学家的文章做对比,作者认为哲学文章并不只是通篇的学术词句,明白易懂的语言常常更能贴近人们的生活,也打破了哲学在众人眼中深奥难懂的刻板印象,断言哲学永不会死。
作者认为哲学是结合了文理双科的一门学科,既有理性的思考,又有对人生的追求与理解,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解释。哲学就是要先提出疑惑,再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得出自己的结论,而每个人对一个哲学问题得出的结论都是不同的,这就展现了这门学科的另一个特点:不具有思维局限性。每个人都可以任意想象和思考,譬如你可以认为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也可以认为时间是人类固有的感觉形式,更可以认为时间只是一种内心体验,甚至可以得出更多的结论。
那么这又和“孤独“一词有何联系?我认为书中的孤独指的并非是交际上的孤独,而是灵魂的孤独,当一个人十分热爱哲思时,他眼中的世界就并非是物质所组成的世界,而是由精神所组成的世界。这时,他的灵魂开始变得深刻,也会变得孤独。但这种孤独,却是优秀和美的一种体现,因为他学会了思考,真正的思考。
人类已辞别兽界,却无望进入神界。作者谈论说,兽界唯一的目标就是活着,纯粹的生存。而神界,则是个完美的存在,或是说是个只有精神的世界。人界存在于两者之间,上帝赐予我们肉体,还赐予我们灵魂。让我们生存,还让我们思考。
拥有思考的能力是很幸运的,而哲学就是让我们认清这一点:如果不思考,便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