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天之志”,筑梦星辰大海》
以“问天之志”,筑梦星辰大海
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上午10时,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时隔月余,带着新的任务,带着新的期待,神舟飞船再次起航。这,想来便是梦想的延续,担当的接力。
从东方红划破梦的黑夜,到神州漫游浩瀚宇宙;从神舟一号到神州十四,我们“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未停止,可谓“敢上苍穹揽月,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尽管星辰大海,征途万里,中国航天人依旧初心不改,勇攀高峰。强国航天路,历尽千帆自立自强;问鼎苍穹魂,百年传承梦想化作现实。这,便是中国航天人一生对梦想的切实奔赴吧。
向历史更深处漫溯,有多少航天人初心不改,不断地以“稚嫩”的手去摘遥不可及的星。
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国开始太空的探索。这给了欧阳自远极大的触动:“这虽望尘莫及,但是我相信中国也会到月亮上去!”从那时起,欧阳自远开始了无数个日夜的整理与研发,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可前行的脚步却越来越坚定,当初的梦想越来越清晰。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绕月,中国探月工程终于突破困境。
航天人直起腰杆,挺起胸膛,以奋斗的姿态,将古老的神话带进现实,用坚守的担当书写梦想的华章。
再走上强国航天路,科学家们历经巨浪,牢记担当,终是“直挂云帆济沧海”。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见证、参加了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全过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孙家栋等老一辈航天人向世界证明:中国有能力搞航天事业。但中国的航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失败与挫折也时常伴随左右。1974年11月5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失败,让孙家栋刻骨铭心。发射后21秒,火箭爆炸,他和同伴们含着泪,在雪地中捡了三天的火箭残骸。经过分析,事故原因是火箭中一根导线的铜丝断裂。从此,严把质量关,狠抓细节处,成为孙家栋的一种习惯。他坚信,只有把每一个部件质量提上去,中国航天之路才能走得更远。2007年11月5日,远在38万公里之外的“嫦娥一号”成功环绕月球的那一刻,在欢呼的人群中,这位老人轻轻地转过身,擦去了脸颊上喜悦的泪水。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2020年6月23日,北斗导航全球组网收官之星划破长空。这背后,是无数航天人的心血和梦想,他们将青春年华,投身祖国航天事业,耄耋之年,依然心系祖国航天未来。
飞天揽月看今朝,航天为民看中国。展望未来,作为科学前哨的太空探险,依旧是万众瞩目的追梦者、有担当者的壮举,是“强烈的愿望、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延续。
发射,入轨,着陆,九天探望,一气呵成。追赶,并跑,领跑,50年差距,一载跨越。环宇问天,探月逐梦。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欢呼雀跃!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必将传承祖辈星辰大海的梦想,脚踏实地,行稳致远,让五星红旗永远闪耀太空!
作者:鞠湘晨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时间的刻度
- 本文以大三学生视角,结合线上浏览的新生动态、学长职场分享,以及与学长学姐打交道的日常,借高考结束、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的轮回场
- 07-22
- 金桂里的中国红
-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虽秋来无声,但秋韵有形。秋的身形是繁荫浓绿已染上的点点金黄,是温和而绵长的丝丝桂花香
- 07-18
- 褪色的坐标
- 这是一篇关于童年时家乡的散文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