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练笔——《十日谈》陷在时代束缚里的先进思想
在1348年意大利的弗罗伦萨爆发了严重的鼠疫,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弗罗伦萨就从美丽繁华的都市变成尸骨满野的坟场,《十日谈》的创作就是以这一时间为主要背景进行讲述,采用故事套故事的结构手法,围绕10个青年为了打发时间开始轮流讲故事作为核心节目展开。故事共计100篇,依天数定名《十日谈》。
在初读时,我就被薄伽丘异于前人的写作风格和个人态度所震惊。在书中你可以见到许多现代人才具有的观念,见到西方在摆脱中世纪后思想的迅速发展,在经历过疾病浪潮后的人生思考……说实话,这些“先进思想”是最让我欣喜的:
随着教权的不断提升,基督教会也变得越发黑暗,使人们对其黑暗统治有着强烈的不满情绪。因此,薄伽丘与同时代很多作者一样,希望通过文学作品对社会现状进行揭露和批判,从而反抗这种腐朽肮脏的统治。
卜伽丘借《十日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教会世俗化的趋向,印证了基督教禁欲主义理论与人性、与时代相左的事实。以教会的丑陋批判社会的丑陋,揭示14世纪佛罗伦萨的病诟。在《十日谈》中,第三天故事一,修女争抢与园丁睡觉;第三天故事四,费利斯修士与他人妻子寻欢作乐。如此种种,在《十日谈》中屡见不鲜。卜伽丘总是以唏嘘嘲讽的方式揭示着教会人士的阴奉阳为,揭露中世纪神学观的所谓教权至上的负面效应以及禁欲主义身后的伪善本质。
等读完后,我发现在上百个故事的设置中,竟有许多内容上的冲突!虽然故事的讲述者不同,但其实他们都是作者薄伽丘的思想化身。一个正常人的思想不可能是分裂开的,而且可以明显看出有许多都是作者无意间的流露。
那么,是什么导致这种情况发生呢?
书告诉读者——是时代的束缚。
生活在一个时代,必会受其影响,人的思想与社会背景是无法割裂的。
在宗教方面,《十日谈》把矛头直指伪善腐败的教会,抨击的是那些亵渎了基督教圣洁的精神和教义的低级无耻的修士修女,而非从根本上否定基督教本身,作者表达的是一种批判实际上更是内心的愤怒和对虔诚的基督教信仰的疾呼。正如布克哈特在《意大利复兴时的文化》一书中指出:“意大利人的思想从来没有超过教士统治的范围。”薄伽丘处在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新旧交替的时期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他与尚处在幼年期的文艺复兴一样还不能完全走出中世纪的黑雾和宗教的固守,对宗教仍怀有很大的敬畏和维护之心,并无法跳出基督教徒的圈子。这是那个基督教盛行、基督徒遍地的时代无法避免的。
人难逃时代的枷锁,也无法剥离时代的桎梏。就算多么厌恶、与自己的理想多么背道而驰,也难以洗去大的环境所给予的观念与熏陶。
再往深处去探索,在先进思想与时代背景的交织下,诞生的人文主义浪潮也是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并非像我们道听途说其只有带给14到17世纪人类崭新光明的好的一面。也为我们的中文学习之路敲响了警钟: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持有辩证的态度,所有作品的诞生都是各方因素的产物,不可草率地泛泛而谈。
作者:邓雅文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观电影《楚门的世界》有感
- 《楚门的世界》是一部揭示人性与媒介影响的电影。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媒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 09-08
- 宿舍一隅,春暖花开
- 大学既是崇尚自由但是又与学习并重的园地,它是人生中最美妙的一段经历,而怎样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多彩绚丽,那就需要我们対自己的大
- 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