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瓦尔登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8-28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170年前,一位28岁的青年抛弃金钱的羁绊,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他自己修建房屋,在湖边种地读书,与山川湖泊为伴,在大自然中沉思。在寻求内心修行的同时,身体力行地探索和思考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模式。
他就是亨利·戴维·梭罗,他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个性和代表性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具备高超的文艺价值,更具有深刻的哲思。做为19世纪著名的自然主义文学家,他的作品传达出丰富的自然内涵,对生态哲学的深入思考。特别是他独居在瓦尔登湖畔所著散文集《瓦尔登湖》集中表达了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体,自然是上帝赋予人类的财富,人类应该亲近自然,人类的生活应当是宁静的,自然的。”
向内探索,亲近自然
“人只有融入自然,才能生活的更好。”在梭罗看来只有置身于自然,亲近自然,才能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当时的美国正进入工业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丰富的物质资源同样使人民对于金钱的欲望不断膨胀,忽视精神层面的交流和发展,勤勤恳恳的做着生活的奴隶。这也正是人们难以亲近自然,感悟自然的原因。
或许对于当时的人们眼里,森林带来的只有木材和其他支撑人们物欲的资源。但梭罗与他们不同,在他隐居瓦尔登湖的两年时间内,梭罗的生活宁静而简朴,在日复一日的穿梭树林的旅途中,他的精神世界也不断的充实和丰富。正如在《野兽为邻》一章中,梭罗对身边的动物的“表演”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这些“表演”给本身处在相对孤独的环境中的梭罗聊以慰籍,增添了更多的乐趣。不同于城市生活的喧嚣和胁迫,瓦尔登湖畔给与梭罗的快乐使完全纯粹的,自我的。梭罗与自然真诚的交流也改变了他的心态,归于宁静。对工业文明和功利思维下人的浮躁,打破与自然的和谐给予批评。
和谐共生,尊重自然
在梭罗看来自然具有着双重属性,即存在性和精神性。自然与城市的对抗归根到底是人类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对抗。因此要想真正做到和谐共生,就要处理好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在工业文明的冲突中,人们总是以个人财富与较高水平生活对比,通过外显的服装,首饰等去衡量一个人,梭罗则对这一观点做出了反思,他认为:“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所谓舒适的生活,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阻碍。”
梭罗认为人只要追求基本的生活需求,就可以过上完美的生活。可是问题又来了,什么样的需求是“基本的需求”。当我们租房的时候,我们觉得我们要去拥有自己的房子;当我们买下自己的几十平的小房子的时候,又开始羡慕别人三室两厅的房子;当我们嘴里咀嚼着当季的蔬菜瓜果时有垂涎于别人盘中的肉食。毫无疑问地是人类地欲望是没有尽头的,人们总是不满足于和他人的对比。而梭罗则用行动告诉了我们答案。他拿着借来的斧头,亲自修建房屋,耕种,做木工,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通过简单的物质带来持久的喜悦。
对于精神追求,梭罗则认为对于物质的极致追求蒙蔽了人们对于精神的追求。同时,尽管社会的物质不断充盈,但人们对于物质的依赖也越来越严重,人类朝着懒惰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思考和感受的需求越来越小。因此即使人类的物质需求不管得到满足,但与其向对应的精神需求却逐渐被忽视。而梭罗在瓦尔登湖隐居的两年时间里,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而简单朴素的生活对于梭罗来说正是一种约束,尽量避免繁复的追求使自己迷失。在这种简朴的生活中,尽管物质生活在别人眼中是匮乏的,但他的精神却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生态主义,敬畏自然
梭罗以其细腻的笔端记录着瓦尔登湖畔宁静生活的点点滴滴,他观察并记录了湖
面冰封和解冻的时间;在门口仰望雁群的迁徙;夜晚在船上吹奏长笛,鲈鱼在他身边游来游去:鼹鼠在他的地窖安了家,还偷吃土豆:慧黠的潜鸟和他在湖上捉迷藏;一只灰胸长尾霸鹞在他的小木屋筑巢:他故意吵醒一只坐在白松上打盹的横斑林鸮;红松鼠在他写作或阅读时钻到他双脚下怪叫。“红松鼠的来去则不分早晚,其花样百出的动作给我带来了很多欢乐。”大自然的每一个生物,都仿佛是人间的精灵“承载着部分人类的思想”
自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开始转变,人类企图用自己手中的机械改造自然,甚至征服自然。但是梭罗所提倡的生态主义则是把人放进自然这一整体中去。“然而我有时候深切地感受到,最美好、最温柔、最纯洁、最鼓舞人心的相处,很可能是人和自然的相处。”“这个愉快的夜晚,我感到通体舒泰,每个毛孔都洋溢着快乐。”在梭罗看来人与鸟,虫,兽一样都是自然的居民。哪怕是瓦尔登湖的冰裂与人一样也充满了灵性和生命。自然创造了人类,赋予人类丰富的财富物质的同时也赐予人类独一无二的天赋——向内探索的能力,给与人们超脱的感受力。毫无疑问大自然是慈悲的,对人类更是偏爱的,人类应该对自然抱有感激和敬畏,而不是用冰冷的铁轨刺穿森林的心脏;用商贩尖锐的吆喝掩盖鸟儿的歌喉;用工业催生的浓烟席卷田园生活的安逸。正如他所说:“那人从不真正欣赏过这片湖,不曾在湖里沐浴,不曾热爱过他,不曾保护过他,不曾赞扬过他,他只在乎这湖的经济效益。”
弗洛伊德说过:“人类在潜意识里有一种被放逐的欲望,有一种去远方流浪的冲动。”梭罗怀着无比宁静和喜悦的心情记录着瓦尔登湖的生活,记录着他来自自然的朋友们,他像赤条条的孩子,虔诚的感恩着自然带给他的一切,感受着灵魂的慰济和精神的喜悦。两年后梭罗搬离他的小木屋,和他搬进来的理由一样,他要去体验不同的生活,继续寻求同自然的和谐。梭罗的导师爱默生说:“当心灵敞开,同万物进行感应之后,大自然的一切就会给人以相亲相似的映像。”我想产生喜悦的源泉并不寓于大自然中,更不是来自于自我衣食的满足中,而是源于人自身的内生动力,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被催发出。
作为19世纪颇具影响力的自然主义作家,他的《瓦尔登湖》备受好评,但是令人唏嘘的是,在《瓦尔登湖》大火以后,很多的人慕名来到瓦尔登湖,而不文明的旅行使瓦尔登湖的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梭罗对瓦尔登湖的描写确实令人神往,但我们更应该去了解并学习梭罗的生态自然观,理解梭罗所提倡的精神上的自由,在自然中对人格的完善。瓦尔登湖的冰裂,湖边飞鸟的鸣叫固然迷人,然而更震颤人心的是朴素的生活中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向内的修行。
 
作者:冷玉童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