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自由,就是被人“讨厌”
生活中,我们的情绪总是会时不时地为他人所左右,要么就是在抱怨父母的不理解,要么就是在责怪朋友的冷漠,要么就是在埋怨社会的不公,最后不知不觉中,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敏感”的人。
从小到大,我都渴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别人的赞赏,达到别人的期望值,可是,慢慢地发现,这样只能让我活在他人的世界当中,渐渐地失去亮光。有时候,哪怕再努力再刻苦,我似乎永远也达不到父母想要的结果,永远也够不着自己想要得到的果实,我觉得有一种自卑感、无力感在抽离我的力量,直至耗竭。我怀疑自己,也否定自己,没有人可以回答。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在阅读《被讨厌的勇气》的过程中得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被讨厌的勇气》讲述的是一个愤世嫉俗的青年拜访一位哲人的经历,通过对话体的方式一层一层地向人们揭示了阿德勒心理学的真谛。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竞争和完美的愿望,并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拼搏、追求优越感来适应环境,从而实现自我完善。本书拒绝了大段大段的鸡汤式启发,而是选择苦涩治病的良药式治疗,如摆脱来自过去、人际关系以及未来的束缚,“课题分离”,“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等等。《被讨厌的勇气》还专门对幸福作了论述——“人人能获得幸福”,幸福并非遥不可及,只因我们的视线受到阻隔。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有些人自始至终都夹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艰难求生,可对比之后得到的只有对自己的伤害,看到的只有自己的缺点,然后讨厌自己。而作者告诉我们的是“之所以只看到缺点是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所以你才只看到缺点而不是优点”。顾城的一首小诗《避免》写道:“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意看见它一点点凋零。’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因为太害怕在一段人际关系中受伤,太害怕被他人讨厌,于是只能用缺点来安慰自己,“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讨人喜欢”,可是人际关系的烦恼是不可能消除的,除非你是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与其害怕受伤,倒不如大大方方地展示自己,完善自己,以自由、向阳的心态去生活。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曾经,我总是会为儿时玩伴的离散而伤感失意,会为自己说错话后伤人心而陷入自责,害怕一段又一段的感情破碎,也害怕一篇又一篇的故事断了章,可是往往我越在意越容易失去,越看重越得不到。书中的哲人回答说:“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得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有时候不要只拘泥于眼前的共同体,而是要将自己置于更为开阔的天地之间,寻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将自己一时的悲痛放在一个更开阔的空间当中,这时我们会觉得个人的恩恩怨怨其实根本不算什么,视野也会变得更为宽阔。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人生应该是由无数个瞬间的点的连续,是连续的刹那,而不是一条线。山顶也不是终极目标,沿途的风景也不是临时的我走过的临时的人生,而是每一个值得去充实的当下。如果我们将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活在当下,尽情飞扬,才是对青春最好的诠释。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应该认真而谨慎地生活,过去的成绩永远都是历史,未来也离我们有些遥远,那就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哪怕每天记一个单词也是在进步。不沉溺于过往,不痴念于未来,更多的关注如何度过这一刹那,如此才会让每一天过得绚丽多彩。
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做不到被所有人喜欢,那就好好地做自己吧!完善自己的人生课题,不干涉他人的课题,自然也不要让他人来左右我们的课题,对于别人的评价,我们无法改变,唯一能做的便是选择自己认为是最好的道路,一边努力一边淡然,活在当下的充实的每一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