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理想国有感
刚开始读理想国时,我是带着一种敬畏去读的,因为我认为这是来自古人的智慧,我一定可以在里面学到我想要的,我期待的东西,可是我并没有意识到,我似乎早已陷入了知识的诅咒,我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本书阐述的就是真理,但是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却发现,拥有现代思维的我,无法很好地理解这位来自2400年前的哲学家,可是当我停下来思考时,我却意识到,我们不应该带着现代人的眼光和思想,去看待这本书和这些观点,我们必须要先抛弃我们的固有成见,才能够去了解柏拉图那个时代的创作背景,只有这样才能顺着他的思路,去理解他所坚持的正义,自己他心中的那个理想国。
书中的内容自然会复杂和晦涩点,每一句话,每一处的安排都有着深意,需要反复咀嚼,作为初读者只略理解到一些皮毛。
在书中,柏拉图借用其老师苏格拉底之口,与他人进行辩论,来表述柏拉图自己的种种观点,在论述中勾勒出他的理想世界。书中有正义的讨论、教育问题、优生优育问题、婚姻问题、性别平等问题,政体问题和灵魂本性问题等,涉及面十分的广泛,诸多学科的学者都可以或是应该读这本书。
洞穴比喻是整本书的高潮部分,柏拉图带我们构想了这样一个世界: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里,有一条长通道通向外面。有些人从小都住在洞穴里,不能转动与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高处有燃烧的火堆,在火光与囚禁者之间有一堵墙,有人拿着各种器物转过墙头,从墙后面走过,火光会使器的阴影照在洞壁上,如果发出声音,囚徒会认为是洞壁上的阴影发出的。如果其中一个人解禁了,他会看到火光,从前的世界就会被打破,后出洞看到了真的世界,真实的事物。这个走出洞穴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而还在洞穴的人是未受过教育的人,受过教育的人会看到更光明的世界,但他回到洞穴与还在洞穴里的人探讨时,会显得可笑,他是不被理解的,要将洞穴里的人接受教育,才能有相同的见解。争论是日常生活中肯定有的,当我们与别人争论,觉得别人可笑时,是不是应该自省下是不是自己目光短浅,以井底之蛙嘲笑别人的广阔眼界,学术研究更是永无止境的,一方面,要向别人学习,争论时考虑自己的不足,及时补进,另一方面,要学会引导洞穴里的人往外走,走到洞外,惠人即惠己。知识与智最重要的,爱智者是幸福的,柏拉图是批判那些先天智慧和美德经验的。
还记得高考前,班主任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说高考考的是圈内的东西,我们求学十二载,学的是整块黑板上的内容,现在看来,这个说法似乎有一些道理。假如我们把世界上的全部知识比作这块黑板,把我们学习到的比作这个圆圈,那我们学到的越多不就越能发现自己无知吗?知识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当我们获得一些智慧,能够向下比较时,获得在上位感的幸福感,那么再往上呢?
作者:泰州学院 王瑶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时间的刻度
- 本文以大三学生视角,结合线上浏览的新生动态、学长职场分享,以及与学长学姐打交道的日常,借高考结束、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的轮回场
- 07-22
- 金桂里的中国红
-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虽秋来无声,但秋韵有形。秋的身形是繁荫浓绿已染上的点点金黄,是温和而绵长的丝丝桂花香
- 07-18
- 褪色的坐标
- 这是一篇关于童年时家乡的散文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