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剪纸——小地方的传承
江苏盐城,一座城,一段缘,一份温暖,一种传承。
剪纸馆里,老人笑着迎接我们,带我们欣赏他的作品。
作品多是红色,形态各异,有大有小,但每一份都被妥善地保存着,或装裱起来,挂在玻璃相框里欣赏;或粘在布上,放入卷轴里珍藏。
老人边拿出自己的作品,边絮絮叨叨地向我们说着:“我手机上图片就很多呢,就去年的时候,扎那个布船,我一个星期可以扎十条,都是这种剪纸剪的,像花灯啊,龙啊,狮子啊,这些要下功夫的,要是学过东西的。你看像这种大的,都是拿到国家里去参加比赛的。这个二十大的剪纸当时是获得了国家奖项的。”
他神情骄傲,像个追求到心爱姑娘的小伙子,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喜悦。
“我什么类型的都会剪,比如十二生肖,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各种人物,还有跟现在这些时事相关的,二十大呀,前段时间疫情相关的,我都有剪的,像这个毛主席像,我可以剪十几种不同样的。”
我可以想象到那种画面,红纸在他指尖翻飞、旋转、跳跃,像在跳一段神秘优雅的舞蹈,红色的裙摆拂过剪刀,孤独却又璀璨夺目。然后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捏住红纸,慢慢展开,我想那是他追求一生的东西,叫艺术,也叫热爱。
工作的桌子上杂堆着许多形状奇异的工具,老人拿起一把凹下去的小刀,轻轻吹去黏在刀尖的纸屑向我们解释:“这些工具不用很专业,有些是我在市场买的,几块钱一个,大的粗线条都是用剪刀剪,里面细的都是用小刀刻的。这些很多工具都是自己磨得,外面买不到的,像这些小起子,都是磨得。”
在聊天中,我们得知了老人的手艺生涯,他原来是在职教师,剪纸只是一个闲暇时的爱好,可在寻访学习剪纸技艺的时候才发现这项冷门手艺已渐渐衰落,精美的剪纸无人欣赏,真正热爱的人也无处问询。于是他辞去了工作,毅然拿起一张张红纸,剪出一幅幅作品,用半辈子在这个没多少人问津的小地方守住一份传承。
“就是这个地方太小了,作品根本展示不出来。”他望向自己干了大半辈子剪纸的地方,炙热又无奈。“很多人都看不到,知道的人就少了。”是啊,小小的剪纸,凭什么能在充满新生事物的21世纪存活下来呢?
他静默下来,我忍不住问道:“那您有徒弟来传承您的手艺吗?”
“有的,但现在传承的人太少了。要传承这门手艺,首先一个,要会画画,要对这方面要热爱,其次,不能有很强的功利心,不然心不定,太浮躁,干不好这个。”
他叹了口气,“传承,难啊。”
气氛一时沉寂下来,但他似乎意识到什么,哈哈一笑打破了凝滞的空气:“时代在变,人也在成长啊!”
“我们要紧跟着这个时代走嘛,不仅是要剪以前的故事人物了,现在政治方面也要注重,像党的二十大,包括先前疫情各个方面,我都会剪的。”
“还有许多像你们一样的年轻人经常过来看,这不就宣传出去了嘛。”
“政府现在还会给我们津贴什么的,然后给我们这么一间小工作室,我自己也有工作坊。还有一系列展览,我还会去一些学校还有文化馆去上课,去宣传我们的剪纸。我还有自己的抖音,会在上面发一些我的作品,虽然看得人并不是很多,但也比以前好的多了……”
闲聊中,时间默默流逝,我们向老人告别。我望着这个传承非遗剪纸的小地方,这个年过半百的非遗传承人,挥了挥手。岁月总是会抹去许多,但是真正闪耀的东西,不会去迁就岁月,而是会被真正热爱的人发现,承载着时代变革的洗礼,找到自己的生存道路,赓续一代又一代。
作者:刘岩 章雨柔 来源:盐城师范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时间的刻度
- 本文以大三学生视角,结合线上浏览的新生动态、学长职场分享,以及与学长学姐打交道的日常,借高考结束、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的轮回场
- 07-22
- 金桂里的中国红
-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虽秋来无声,但秋韵有形。秋的身形是繁荫浓绿已染上的点点金黄,是温和而绵长的丝丝桂花香
- 07-18
- 褪色的坐标
- 这是一篇关于童年时家乡的散文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