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红星照耀中国”是这本书的名字,红星,指的是我们的伟人领袖毛主席,也是指我们永远闪耀、生生不息的中国红军。作者埃德加·斯诺是一个记者,他只身前往中国,调查中国红军的发展以及革命根据地,见证了中国大陆上这颗红星的闪耀。
再读这本书,看见之前划的笔记,也有些感触。
书中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讲毛主席的片段。“毛泽东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我有一阵子每天晚上都去见他,向他采访共产党的党史,有一次一个客人带了几本哲学新书来给他,于是毛泽东就要求我改期再谈。他花了三四夜的工夫专心读了这几本书,在这期间,他似乎是什么都不管了。他读书的范围不仅限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而且也读过一些古希腊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歌德、黑格尔、卢梭等人的著作。”从这里我发现伟人嗜书,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他的思想是很宽很远的,及百家之所长,成一家之绝享。毛年轻的时候,就有强烈的自由主义的和人道主义的倾向,从理想主义转到现实主义的过渡只能是在哲学上开始的,通过对哲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形成了这种思想,他是一个理性的人,就像书中所写到的那样“他想把他的哲学,即长期观点的辩证法,作为任何大规模行动中的权衡标准”。同时他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作者采访士兵的时候,小士兵特别提到曾经亲眼看到毛泽东把自己的上衣脱下来给一位在前线受伤的弟兄穿,士兵们又说当红军战士没有鞋穿的时候,他也不愿意穿鞋的。这里侧面体现了伟人是一个感性的人,经常慰问红军战士,我认为这是一位领导人应该做的事情,能够得到人民的认可拥护,得民心。
书中的文字都很朴实,全是真实的记录生活,比如说“在西北,在我们到这以前,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几乎达九十五左右”,“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种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的确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着一种自信的感觉”。读完你会有种很难受的感觉,我从没有这么近距离的接受那种抗战年代的生活,以前爷爷奶奶和我说的那种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确实是很艰难的无法想象的。人们对于生的渴望很极限只能说,受教育简直是痴人说梦,哪像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而且现在也有大山里的孩子很难读书的。我认为消极的满足也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来看,吃都吃不饱了,还能要求什么呢,只不过是体面的活下去,但是,对外界的侵略,总有一些仁人志士站出来,呼唤民族崛起,这才是中华民族真正流传千年而生生不息的“秘诀”吧,这解释了生存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