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浦”的意境

发布时间:2025-07-24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古人写诗常有移情之说和物我交融之感,以追求天人合一的极致表达。纵观唐诗之雅致,宋词之韵味,我最喜爱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晨曦初露,秋风乍起,落叶纷纷,诗人与心上人在南浦畔分别,河水缓缓流淌,清光闪烁,这一去何时才能相见?纵有千般情思万种愁绪,只能留在无尽的目光中。古人远行多以坐船而别,送别之地于是选在河畔,因此南浦既是游子出发的起点,也是游子还家的终点。
   提及送别,人们常常联想到“长亭”“折柳”之意象,但我认为南浦比起同类意象更有韵味,饶有趣味,乍听就顿生漂泊缭绕之感,于是细细推敲起来。何谓“浦”?古有《风土记》云:“大水小口别通为浦。”浦指大小河道的分流处。顾名思义,位于某地水边的南侧。别于陆地,世人喜以长亭为意,若别于水边,而择南浦。
   “南浦”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九歌》:“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里的南浦,开始代指送别的地方。而使“南浦”这一意象和送别情怀形成比较固定联系的,应该是南北朝江淹《别赋》中的“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站在南浦之边,看着心上人渐行渐远,水天茫茫,舟随水逝,岸凝滞不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满腹惆怅,因而南浦辞行,自然而然带上了浓厚的感伤情绪。
   到了唐代,“南浦”一词在诗歌中出现得更为普遍。如王维的“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李白的“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李贺的“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宋代送别词中“南浦”的意象也很多,它的意趣承袭唐诗。柳永的“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辛弃疾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姜夔的“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
   究其根本,早期南浦之用法,我觉得来自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温良之风,以及情景交融时的不知觉之举。景物本身并无感情,人们很难把自己真实的情绪感受表露出来,以意象代情绪,分别于南浦,感怀伤怀,而后随着诗词间的广泛流传与思维里的约定俗成形成“南浦表意别离”的定式。
    此外,在文学表达中,悲情色彩总是很能打动人,聚散别离是人生常态,人们也很容易对悲情产生心理的共鸣。驻足水滨,水质的明净澄澈,水态的柔韧腻滑,水势的汹涌浩淼,能催发人生的更多感叹,还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与“历史”内涵,我们人为地将它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便有了情感和蕴含,与断桥残月、孤叶扁舟、灞桥折柳一样,逐渐成为离别的固定意象。
    历史如一江春水东流去,经历千年的文化变更与迭转,南浦的伤感别离之意倒是一代代的传承下来,深深烙印在华夏千年的文脉与记忆之中,是别离,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奔向下一趟山海。
作者:吴昱君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朝露记
  • 破晓时分,空气微凉,草木尚在沉沉的睡意里。
  • 2025-07-27
  • 河灯明灭书
  • 一盏素纸河灯被轻轻置于水面,烛火初燃,光晕怯怯推开一小圈幽暗。
  • 2025-07-27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