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赴军旅,退役有工作……”10年前,当毕业于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21岁大学生王惟正坐在考场上,思考如何考上事业编时,怎么也不会想到,多年以后,他会以辽宁省某事业单位干部的身份,跟学弟学妹们分享这段人生经历。
前不久,辽宁省盘锦军分区组织“云端”征兵宣传报告会,受益于“带岗参军”政策的退役大学生士兵王惟正现身说法,激发了众多大学生参军报国的热情。
自2013年以来,盘锦市逐渐探索出一条从大学校门到部队营门、再到企事业单位的一条龙式人才培养使用新路子。10年来,该市大学生入伍率逐年攀升,盘锦籍入伍大学生士兵96%成为部队骨干或立功受奖,退役大学生士兵98%受到用人单位表彰,成为地方用人单位骨干力量。
新兵即将踏上通往军营的列车。付品超摄
从“退役安置”到“应征预置”——
应征就业不再是单选题
入伍大学生新兵与企业签署用工合同。姜彬摄
几年前,盘锦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大学生体检、政考过关后,在定兵环节打起了退堂鼓。征兵干部与他谈心,说到最后他掏出一句心里话:“前些时与一家用人单位签了入职意向,这几天催我尽快上班。当兵是我儿时的梦想,但这家单位也是梦寐以求的,我实在不舍得放弃。”
盘锦军分区调研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士兵选择到火热军营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同时,他们也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其中88.6%的受访男性大学毕业生担心退役后就业出路问题。有的坦言:“如果当兵和就业存在矛盾,只好选择后者。”
事实上,对于很多适龄青年来说,最大的担忧,不在于入伍后训练多苦多累,而是自己服完兵役后,还要面临“二次择业”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国家退役士兵指令性安置政策的取消,适龄青年既有热血从军报国的期待,也有对自己未来后路的顾虑。
“征兵由热转冷,眼瞅着报名人数下降,压力不是一般的大。”回忆起当时的窘境,负责征兵工作的军分区动员处文职参谋付品超至今唏嘘不已。
盘锦市常住人口140余万,仅有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毕业生数量有限,如何征集更多大学生士兵?军地领导将目光瞄向了毕业回到家乡的应届毕业生。
“别让当兵和就业这道选择题,难住了有志从戎的大学生!”从2013年开始,盘锦市委、市政府和盘锦军分区联袂出台大学生“带岗入伍”政策,将“退役安置”创新为“应征预置”,即:每年全市为参军入伍大学生预留100个事业单位岗位,大型国企拿出50余个用工指标预留给大学生士兵,定兵即签订就业意向,退役后直接上岗。
定向、定岗、定编的征兵新政犹如重石激水,立即在大学生群体中引起不小反响,征兵报名现场再次排起长龙。毕业于大连工业大学的青年郑钦云从小立志从军,但担心参军耽误就业,一直犹豫不决,迟迟没有报名。当得知市里出台“带岗入伍”新政策后,他第一个报了名。在郑钦云看来,“带岗参军”就是一颗“定心丸”。
当后顾之忧解除,参军成为众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2013年当年,盘锦大学生报名参军人数“井喷”升至1500余人,二本以上毕业生占75%以上。翌年应征人数接近翻一番,征集的大学生士兵总人数连续两年居辽宁省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盘锦市每年为大学生士兵提供的工作岗位中,近50%来自市直机关和县区重点部门,涉及经济学、城市规划、道路桥梁、交通运输、社会保障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和紧缺专业。
“从实践来看,‘带岗参军’完全超出了预期效果。”军分区动员处文职参谋付品超说,政策出台后,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军人数逐年递增,作为政策制订的参与者、落地实施的见证者,自己的内心不仅仅是用激动可以来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