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蝉鸣与书声交织。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实践团“慧动未来——对小学阶段ADHD儿童的关爱与行为矫正”在江苏省淮安市穿运社区,与ADHD儿童及父母展开深入的交流,深入了解并且从行为上观察并帮助这些有时在教育中会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儿童”。
课堂里,同学们曾在课本上读过“ADHD”三个字母;课堂外,他们发现网络与教育现场之间横亘着一条“知易行难”的沟壑。于是,这群年轻人主动叩响社区与家庭的门,把“我想帮忙”转化为“我们可以一起试试”。
暑假期间,他们进行个案研究,就两名疑似ADHD的儿童进行观察与行为矫正,过程十分有爱有趣。开始,通过现存的已有的行为量表,制定相应的落实手段,去具体分析不同儿童的表现与可能倾向并及时记录,并与儿童父母进行了深入交流,普及ADHD不止是人们刻板印象中的“多动”,无法集中注意力,也是ADHD症状中的一种,属于注意力缺陷型。
与家长交流
通过初步的交流与互动,小队成员对两名儿童进行简单的ADHD分类,并向家长传授一些简单可上手的行为疗法,团队把“行为契约”“代币奖励”“时间锦囊”等科学而有趣的方法,翻译成亲子餐桌上的小游戏、客厅里的10分钟“专注力闯关”。
为儿童讲解“游戏规则”
后续,针对观察到的儿童表现,结合已有的证实有效的行为疗法,对两位儿童分别制定相应的行为矫正计划,进行周期性的线下交流与矫正,并与儿童父母保持密切的交流与联系。暑假会结束,但“慧动未来”不会散场。
团队部分成员与儿童及家长的合影
“让每一颗小星球都找到自己的轨道。”这是实践团写在工作日志扉页的一句话,也是他们留给这个夏天的回声。当秋风翻开新学期的课本,愿“慧动”的火种仍在孩子们的眼睛里跳跃,在家庭的餐桌上闪烁,在社区的风里继续传递——因为被看见、被理解、被科学以待,本就是成长最明亮的底色。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