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姑苏,暑气渐盛却掩不住古城的灵动。7月7日至14日,苏州城市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姑苏卫来走进苏州,以一次性卫生用品的民生温度与时代思辨为主题,开展了为期7天的实地调研与线上问卷工作。团队先后走访钱万里桥小商品市场、苏州火车站、国际商贸城等场所,与商户、消费者深入交流,并在江苏省范围内回收300份有效线上问卷,旨在通过多元视角探究一次性卫生用品背后的民生需求与社会议题。
实践的第一站,是承载着苏州商贸记忆的钱万里桥小商品市场。清晨的市场早已人声鼎沸,商铺里堆叠的一次性手套、口罩、湿巾等用品,是商户们每日打交道的“老熟人”。我们穿梭在摊位间,与商户们攀谈:“您这儿哪种一次性卫生用品卖得最好?”“顾客买的时候会特别关注材质还是价格呀?”一位经营了十年日用品的阿姨笑着说:“现在人讲究,不光要便宜,还得看是不是‘可降解’,尤其是年轻人,买口罩都要问‘透气不闷痘’。”简单的话语里,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迁——从“能用”到“好用”,再到“环保健康”,一次性卫生用品的迭代,恰是民生品质提升的缩影。
图1 小组成员与商户交谈图
实践的第二站,我们来到了苏州火车站。作为城市的“窗口”,这里的一次性卫生用品使用场景更显集中:候车厅的自动售货机里,便携装湿巾、独立包装口罩整齐排列;母婴室里,一次性隔尿垫、护理巾是宝妈们的“刚需”。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位旅客,来自上海的张先生坦言:“出差带太多东西麻烦,火车站能买到这些一次性用品,确实方便,就是总担心有些产品质量没保障。”这样的担忧,也让我们意识到:便捷之外,“安全”与“信任”是消费者心中更重的砝码。
图2 团队成员在苏州火车站合影图
国际商贸城的调研则让我们看到了“产业端”的思考。这里的商户多对接批发与电商,对市场趋势更为敏感。一位批发商向我们展示了新款可降解一次性餐具:“现在政策鼓励环保,我们进货也更倾向这类产品,虽然成本高些,但订单量在涨。”他的话点出了时代思辨的核心——在便利与环保之间,产业正在寻找平衡,而这种平衡,既需要技术突破,也离不开政策引导与消费者的理解。
图3 小组成员采访消费者图
线下调研的同时,我们在江苏省范围内发起了线上问卷调查,300份有效问卷的回收,让数据与故事形成了呼应。结果显示,85%的受访者认为一次性卫生用品“提升了生活便捷度”,但62%的人担忧“塑料污染问题”;年轻人更关注“材质安全与环保认证”,而中老年人则看重“性价比与实用性”。这些差异,正是社会对这一民生用品多元诉求的真实写照。
七天的实践转瞬即逝,从钱万里桥的烟火气到火车站的流动感,从商贸城的产业观到问卷里的众生相,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一次性卫生用品的“物理温度”——它关乎便利、安全与健康,更感受到了其背后的“时代温度”——在环保与发展的博弈中,在个体需求与社会责任的交织里,小小的日用品承载着民生的期待,也映照着城市的进步。
意动析因,我们在姑苏的夏日里明白了,所谓“时代思辨”,从来不是抽象的讨论,而是藏在每一次消费选择、每一次产业调整中,在民生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里,慢慢勾勒出未来的模样。
作者:周诗佳
图片:王姝涵
指导老师:齐念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