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时代新人强国行"主题社会实践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特殊群体关怀与社会融合的号召,北京科技大学"心蔷聆星"社会实践团聚焦孤独症群体,创新性提出非遗文化与孤独症融入社会结合观点,并于今夏开展了一系列融合非遗文化与心灵陪伴的创新实践活动。团队深入康复机构、走进社区街头、探访文化场馆,以青年之力助力孤独症群体社会融入,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深入康复机构,非遗赋能点亮潜能
实践团以北京市启蕊康复中心、慧灵家合帮扶中心、永爱康复中心为核心实践基地,开展多维度帮扶行动。在启蕊康复中心,队员们带领孤独症儿童体验陶艺制作,从揉泥塑形到釉彩绘制,孩子们在指尖流转中感受非遗魅力;泼水游戏中,志愿者们以水花为媒介,引导孩子们打开心扉、勇敢表达。
在慧灵家合帮扶中心,团队和慧灵家合负责人一同开展"社会适应性训练",带领孩子们走进商场购物、体验生活。还通过扎染技艺教学,聆星小队协助孩子们制作扎染T恤、手帕等作品。在永爱康复中心,队员们也同样开展手工课程与扎染教学,陪伴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文化的温度。一次次陪伴中,孩子们从躲避目光到主动牵手,从沉默不语到咿呀模仿。在一系列开展课程中,孤独症患者们点滴进步凝聚着队员们的耐心与智慧。
深度对话专家,聚焦群体需求
团队先后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和家长代表,深入了解孤独症群体的实际需求。北京市儿童孤独症康复协会常务副会长林捷指出:"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需要多方合力,高校团队的参与为康复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慧灵家合创始人之一孟郁强调:"孤独症家庭需要的是长期支持与社会接纳,而非短暂的同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还采访了孤独症患者家长降荣军。他以亲身经历分享了家庭面临的现实挑战,并表示:"社会理解和支持对孤独症家庭至关重要,大学生团队的到来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度。"这些深度访谈为团队提供了专业视角,也坚定了队员们持续助残的决心。
走向街头社区,传播包容理念
实践团赴二里庄社区开展孤独症主题外展活动,通过科普讲解、问卷调研及暖心便签征集等形式,推动公众认知升级。队员们设计互动游戏模拟孤独症感官体验,让居民切身理解群体特征。活动共收集有效问卷350余份,累计数百份暖心便签贴满展板,字里行间承载着市民的鼓励与祝福,构建起社会包容的温暖符号。
探访文化殿堂,创新非遗赋能模式
为提升非遗课程专业性,团队赴中国工艺美术馆系统学习传统技艺,从扎染、陶艺、竹编等非遗项目中汲取灵感,探索将传统工艺转化为适配孤独症群体的教学资源。队员们表示:"非遗不仅是文化传承,更是赋能特殊群体的重要工具。"
以实践践初心,以青春赴使命
北京科技大学"心蔷聆星"实践团秉承"求实鼎新"的校训精神,将文化创新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以非遗文化为桥梁,以深度陪伴为纽带,在服务孤独症群体的实践中展现了北科大学子的创新力与责任感。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年具有的“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行动风格,用专业知识和青春热情为特殊群体带去温暖与希望。
未来,团队将持续优化宣传体系,推动非遗赋能与社区科普深度融合,为构建包容性社会贡献北科智慧与青春力量。正如团队指导老师刘逸哲所言:"这份坚持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北科大人文精神与社会担当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