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三年的硕士生涯即将画上圆满句号。承载着累累硕果,我即将离开这个奋斗了三年的母校,也即将与我的导师王丽坤教授分别。
与王老师相识于2019年的秋季。那天本不是一个幸运的日子,其主要原因在于我与导师联系较晚,以至于九月底依然未确定研究方向。王老师的出现不但让我焦急的心有了归宿,同时也让我下定决心渡过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三年!
记得见面那天,我进入健翔桥校区,行至传感器重点实验室。这里的教学建筑依旧保留着些许90年代的气息:白蓝交替的油漆墙面、橘黄色的木制推拉室门、黄底黑字的工作室标签.....我不禁感叹一个兼有多项重大科技成果、任教30余年和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的知名教授会同学生一起工作于如此朴素的环境。
“是王嘉程吗?”我瞬间回过神。这时才注意到一位带着金边眼镜和灰白色头发的老师已经站在了我的面前。她面色红润,看起来50岁上下,身形微微驼背,由内而外散发着资深学者的气质,这一定是王丽坤老师本人。
“是的,您是...王丽坤老师吗?”我半信半疑地询问。
“对,你进来我办公室聊吧。”王老师给我刷卡后,我跟在她后面走进了实验室。途中,我环顾着这油漆墙面的四周,墙壁上陈列着很多前辈的科研成果和荣誉,那一刻我仿佛觉得这里不再平凡。
王老师是一位时刻以学生为己任的老师。初次见面她问了我很多问题,诸如是否喜欢做压电器件?是否喜欢这里的实验环境?等等。我紧张的心瞬间轻松起来,感觉王老师似乎就是自己亲切的长辈。她唤来师兄,让师兄领我参观介绍每一间水声换能器的实验室,这一过程中我也接触到了王老师指导博士毕业生仲超老师,以及两名在读的博士师兄,他们正认真地做着实验,此时我也知晓了王老师博导的身份。待我和师兄参观了各间实验室返回老师办公室后,王老师已急匆匆离开办公室了。原来,王老师下午是有工作安排的,但她依然腾出时间和我面谈,对她来说学生至高无上,包括后来我硕士攻读的三年,大到论文的修改,小到奖学金的亲笔签字,王老师基本都会亲历亲为,从无怨言。“初遇”的意义融汇于我硕士期间的每一项研究,它不但是王老师对待研究工作的标尺,亦是我对压电器件学产生浓郁兴趣的基点。
记得那是我撰写的第一篇压电材料类小论文,对于一个从未发表过科技实验类论文的小白来说,我既期待能中一个好一点儿的期刊,又畏惧严厉的审稿人拒稿,所以在稿件撰写的同时我也给自己做过很多思想工作。在希望和犹豫并存之余,我终于在2021年1月16日完成了这篇文章的中文稿件,并于当晚发给了王老师。
紧张的情绪源于我之前在贴吧、知乎上对“导师与学生”经验的调研,导师一直是一个极其严肃且一丝不苟的形象,故从那时起,我便开始了我焦急的返修等待:文章结构是否达到王老师的标准?论文的实验充足?如果达不到要求会不会被她斥责......诸多的未知充斥着我的脑海,焦虑的情绪也时刻充斥我的日常生活。
终于第三天的清早8点左右,我收到了王老师的返修版,当我打开论文的一瞬间,我惊诧了:文章红色标识的“修订”痕迹遍布整篇论文,大到一个章节小到一句话,王老师这一版的返修都给了我严格的修改!突然,她的电话打过来了,我下意识接听应和。“嘉程,我已把你的小论文看完了”她语气和蔼,“整体来说还可以,但是问题也挺多的,我已经全部用红色批注修改了,你注意留意。”
我很激动,王老师的态度转变了我对“导师与学生”关系的认知,而且自那时起我为自己遇到这样一个为学生逐字逐句批改论文的导师而感到幸运。在电话里,王老师对论文的各个细节也进行了提议,包括陶瓷相分数的坐标以及每一步制备工艺的名称。终于在王老师修改的4稿以后,这篇文章也成为了我人生中第一篇SCI(Wang Jiacheng, Zhong Chao, Hao Shaohua, Wang Likun*. Design and Properties Analysis of Novel Modified 1-3 Piezoelectric Composite[J]. Materials, 2021, 14(7). 已检索)。
因此我说,“初遇”是我和王老师科研生活交汇的重要桥梁,正因为王老师对研究和学生保持热忱的恒心,才促使我们产生了不甘落后,敢于挑战的科研心态。自那篇SCI论文检索成功后,我于同年11月再次发表了第二篇SCI论文,我的自信心和实验能力得到了空前的突破。今年更是在王老师的引荐和建议下,我亦顺利考取了北京理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开启了我未来四年压电器件及其光声学新方向的研究生涯。
我们无法握住稍纵即逝的时光,三年的硕士生涯至此也即将落幕。在这长存的记忆中,王老师与我科研生活的点滴却使我难以忘怀,回首三年时光,与恩师曾经的初遇依旧历历在目。刷开传感器实验室的大门,步行于走廊之间,环顾墙壁上丰硕的研究成果,再次感受着实验室悠长的气息,那一天的场景仿佛发生在昨日。繁华缘于朴实,平凡引领非凡,王老师的勤勉笃行时刻影响着我,使我硕士三年不甘平庸,充满价值!离别亦是新的开始,精神食粮的意义在于传承,未来无论我行至何处,我亦时刻铭记“初遇”的教诲。
导师简介:王丽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议评审专家。 2005年入选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教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2009年入选创新人才,201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曾任职北京市传感器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主要为声波探测换能器技术、压电材料及器件等。曾发表压电复合材料及其传感器领域论文几十篇近十年内,在其研究相关领域获得以第一发明人的中国发明专利近15项。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