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同舟以爱前行

从清华到小营,355路公共汽车孙毓仁老师记不清坐了多少回。学院路、清河桥……哪个地方拐弯,那个地方停车,哪个地方车速快,哪个地方车速慢,他都了熟于心。从局级领导岗位上退休至今无论刮风下雨,长长的5公里,他走了10多年。这10多年也是学校关工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健全机制到形成品牌实现典型引领,伴随并见证学校一步一个脚印发展的10多年……

与关工委的不解之缘

孙毓仁是个老清华,1965年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应用物理系录取,50年的荷塘月色、水木清华氤氲了清峻沉逸的学者气质。50多年前高考完报志愿的时候,曾经听同学们讨论过北京机械学院的报考情况,目光的扫落处系下了日后的不解情缘。

小营校区一教111见证了这份情缘。在学校呆10年以上的老师们都记得,在这里,孙老曾一遍又一遍清点梳理2007年学校党建评估、党建先进校全校的基础材料,为学校的党建工作建言献策。在这里,他来回踱步思考如何成立学校关工委,为正处于合并筹建关键阶段的信息科技大学搭建一个新的全员育人的平台。在这里,他为前来寻求帮助的迷茫学子们答疑解惑,指点迷津。如今12年过去了,孙老依旧坚守在这里。

老同志们说:“孙老是关工委的主心骨,他把我们聚到一堆儿。”这话没错。关工委成立后,孙毓仁走访了小营、清河、健翔桥多个离退休支部,一是寻找亮点和典型;二是吸收更多的老同志们参加。但凡有哪些老同志身体还不错,哪些同志快退休了,又热心参与其中,他都会想办法把大家请到关工委。肖玉华老师、赵刚老师等等在他的热心邀请下先后加入关工委,并成为骨干成员。孙老还和关工委其他负责同志一起发现并向学校推荐了热心快肠的清河校区退休党支部书记群体、健翔桥校区的“吉祥老人互助之家”,将这些老人转化为实际的育人力量。

关工委工作最难的不是缺乏热情的老同志,也不是学生的调皮不受教,而是如何让组织的活动取得实际的育人效果。孙毓仁组织过不少关工委活动。但他却自认为最保守,每个新的活动形式开展前,孙老都会反复思考。开展后,他还会认真总结。灯光下,他戴着眼镜,将思考敲成一封封邮件发给学校领导、发给离退办、发给学生。他认为所有的活动要以实效为主,让学生从中真正受益,而非热热闹闹搞活动、悄无声息结束了。关工委从制度健全、骨干发展,到特色活动的组织、品牌的塑造,都浸染着孙老的汗水。如今的孙毓仁和老同志们一起正积极筹备推进在二级学院中成立二级关工委,让关心下一代工作做的更精准、更普及……

生命中多份经历,人生多份解读。采访时,夏日的阳光从窗户缓缓倾泄进来,孙毓仁坐在窗前,微笑着回眸诉说关工委的由来:“1984年,改革开放不久,河南的一帮老干部自发成立了关工委,后来逐步发展到各行各业各地区,成为党领导下的群众的工作组织……”

亲历艰苦的建设年代

和孙毓仁一样,80岁的肖玉华是关工委的坚守了多年的老同志。1982年底,他从电子工业部738厂调到学校,和程佩青、朱茂镒、孙大高……一大拨清华、北大、电子部的专家学者一起参与建设了当时的北大二分校。

每当说起从前,肖老的心底就回渐渐回响起一首交响乐。木管、铜管、小提琴合奏的交响乐,明快、简洁、浪漫,充满了理想。肖老记得当时的学校都是平房,平房周围都是大田地。西边有几十米长宽的长着密密麻麻芦苇的坑。大家都笑称:“大学的牌子,中学的管理,幼儿园的工作方法。”就在这样的环境和教育教学条件下,以肖老为代表的建设者们,征地盖房,建学院,拢人才,找特色……眼见着通信、计算机一个个专业逐渐建立,眼见着一届届优秀的毕业生奔赴祖国各地并用实在的成绩为母校赢得良好的口碑。正是肖老和当时建设者们的努力为学校奠定了鲜明办学特色和精神特质的坚实基础。

学校发展急需扩大用地面积,肖老负责基建工作。学校处在大屯乡北顶二队地盘内,征地工作涉及农转工、农转非,工作量大,矛盾多,要经过40个单位部门统一盖章。作为牵头负责人,肖老每天骑着二八自行车往大屯乡没少跑。“喜事去祝贺,丧事去哀悼,感情投入上下融通……”在他的推动下,现在的健翔桥校区教一楼、教二楼,学生宿舍一栋栋拔地而起,很多现在都还在使用。“当时大家都是一颗红心,两袖清风,全身干劲。”当时来的时候风华正茂、血气方刚;到如今背已驼,发如雪,亲历热火朝天年代的肖玉华尽管年已耄耋,还保持着理想主义的情怀。

退休后肖老被选为党支部书记,离退休党委委员。一次会议上,他看到头发花白的孙毓仁老人精神抖擞,还为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奔走呼吁,志同道合的老同志们一拍即合。从此,肖老不顾高龄坐着公共汽车一趟一趟从健翔桥往小营跑。他向学校提出建议建立“老少谈心室”开展与学生心灵沟通。座谈的时候,肖老有时与大家交流党务知识,有时开导学生在人生之路上的困惑,但无论是什么主题他必谈理想、信念、价值观,肖老说这是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他带着老花镜学习了好几遍,他说:“我们要时刻牢记,培养的学生是为谁服务,有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有没有正确的价值观!这是第一位的。”

爱之深责之切

小营校区上了岁数的老师们很多都认识头发雪白的关桂元,都听过他的大嗓门吆喝:“那个宿舍,怎么还不熄灯!”如果一声吆喝还不听,他就会直接拍门,询问究竟。30年前,在很多学生的心里关桂元犹如一个把门将军,冷峻、威严、说一不二!但他们谁也不知道关桂元内心的柔软。

关老的青春是在军营里度过的,立正稍息齐步走是睡梦中永远的回忆。1975年10月,他转业到了北京机械学校,当了学生科科长。当时的学生科直接负责学生的奖惩和分配,对学生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当时有不少学生调皮违反学校纪律,这些错误许多被记载入档,足以对学生的人生有一定影响。学生的错误该怎么对待?严厉的关桂元却有不同意见,他找到当时的领导说:“学生年轻幼稚,犯错误很正常,有错误可以处分,但是完了讲清楚,毕业前改好了,可不记入档案。”这个建议被欣然采纳。

到了关工委,关桂元老当益壮。无论是和学生“面对面谈心”,还是老少支部共建,抑或是和学生结对子相互帮扶,关老一项不落。退休后关桂元常爱到学校遛弯,遛弯到金工实习车间,他还想推开门,看看学生们的车洗刨磨;遛弯到学生宿舍,当年推开门学生们手忙脚乱地藏收音机的画面每每浮现;每到教一楼,他都会从小树林拐进去,习惯性地佝偻着背影,往教室里探一探,看到教室满当当,孩子们埋头认真学习,他一声不吭地悄悄走开;看到一间诺大的教室灯火通明,只有稀稀拉拉几个人看手机交头接耳、嘻嘻哈哈,他气不打一处出,恨不得把这些“不知死活”的孩子们揪出来问问:“这么好的条件不去学习,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爹妈吗?”

对于关老的这种教育理念和工作方式,不是所有的老同志都认可,老同志们经常为此辩论。清华来的康立民老师、孙毓仁老师认为要学会放手,要让学生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关老却认为玉不琢不成器,严师出高徒,严些、严些、再严些。大家常为此面红耳赤争执一番,争执完之后,依旧在一起叙旧唠嗑,依旧一起与学生们手拉手、面对面谈心聊天。

温暖相伴一路前行

光阴流转,沧海桑田。苇子坑早没有了当年随风起伏的芦苇,四环路、八达岭高速也开始日夜川流不息,当年训斥过的淘气鬼都成了副教授、教授,校办工厂改成实习中心,几个学校辗转合并成为一家……孙毓仁、肖玉华、关桂元的头发由青丝到暮雪,犹如乐章,高潮仿佛已去,大家从主旋律转换成了伴奏曲,但不变的是与学校风雨同舟、砥砺前行的深情厚谊,与充满理想主义的育人的情怀。

他们和学校的很多老共产党员,执教一辈子的北京市教学名师、专业领域成果突出的老专家汇聚在一起,义务作“党建组织员”、“教学督导员”、“兼职辅导员”,与青年学子们谈学习、谈生活、谈人生。碰到学习勤奋刻苦、家境困难的学生,老同志们带头捐款;遇见学生调皮捣蛋,不思进取,老同志们周末冒雨家访……几个校区的食堂、教室、操场、图书馆见证了他们的这份执着和认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老人们在关心着学校、关爱着求学的莘莘学子的同时,很多党员同学们也主动到社区帮助老人网上预约挂号、定期电脑义诊,陪老人们聊天、唠嗑、解闷。经管学院的同学们说:“与老人们交流,明显能感受到长者情怀,交谈促使我们带着思考前行!”

如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关工委工作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在老同志们的推动下,已经朝气蓬勃地进入了第二个十年。从开始的单纯关心关爱学生,到全面谋划、从学生的需求特点出发配合中心工作;从自发的志愿服务到健全机构、完善机制;从“面对面”谈心到形成品牌、突出特色……关工委的工作越来越细致规范。当前,老少共谈、老少共建、老少共进、老少共赢工作在学校已经形成了工作品牌,其中“老少共进”工作组还被市委教育工委评为“北京教育系统老党员先锋队”。校党委书记王传亮在听取关工委的工作汇报后说:“听了老同志们的事迹非常震动、激动、感动,他们相互协作、相互促进,互为基础,为社区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学校分忧,为国家分忧,涌现出非常多的好的工作形式和成果。尊重广大老干部就是尊重我们学校的历史、我们的光荣、我们的传统。”

慈祥的祖父祖母是美好童年不可或缺的意象。咱们信息科大也有一群祖父母般的老人,他们安详睿智、循循善诱,如一条静水深流的河,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容纳百川。如果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了困惑和迷茫,请不要犹豫,推开小营一教111的门,那里有温暖的茶,和蔼可亲的笑容,有古道热肠的衷情……当您在校园里碰见这群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奶奶,请您致以微笑,报以问候;他们一直默默地陪伴着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前行,他们是我们共同的人生导师,是信息科大育人环境建设不可或缺的尖兵……
时间:2023-01-05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风雨同舟以爱前行
  • 从清华到小营,355路公共汽车孙毓仁老师记不清坐了多少回。学院路、清河桥……哪个地方拐弯,那个地方停车,哪个地方车速快,哪个地方
  • 01-05
  • 孙伟当完美主义遇上节能环保
  • 时代发展到今天,节能环保正在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一种时尚。看看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学生、老师已经或多或少有了节能环保的意识
  • 01-05
  • 王仁宇创业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 燕必希生命的珍珠
  • 燕必希生命的珍珠
  • 每次当班主任,心中总充满了忐忑,既希望尽早见到他们,又担心年龄差距,和他们处不好。
  • 01-05
  • 郑玮胸怀 “五颗心”,善待每一人
  • 史学冬我当班主任的故事
  • 2014年9月,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清河校区一楼的一间阶梯教室,我走马上任,第二次当上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班主任。
  • 01-04
  • 王亚飞“卓越班”背后的神奇密码
  • 王亚飞“卓越班”背后的神奇密码
  • 通信工程专业每一个年级里都有一个“卓越班”,“卓越班”是同学们追逐的目标,是同学们暗恋的“对象”,也是同学们看齐的方向。
  • 01-04
  • 战岩餐饮服务中的坚守
  • 高校食堂工作不好干,众口难调是其一,绝对不能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是其二,还有就是一年365天,一日三餐必须准时准点开饭,这份坚持也实
  • 01-04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