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刚才去取一个零件有些迟到了。”略带腼腆的声音伴随着一个标准的理科男的笑容。初次见面那天,我并不能想象眼前的这个安静的标准理科男就是我的采访对象——校长奖学金获得者苏易衡。深色的衬衫裤子运动鞋,简单的背包,平凡的好像进入人群就找不见。但是板材眼镜后面的一双透着安静和沉稳的眼睛吸引了我。苏易衡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但是提到Water队在我们信息科大的校园里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是我们学校最优秀的机器人团队,为学校赢得了无数荣誉,在各大高校中都小有名气。而苏易衡,这个自动化大四理科男就是Water队的队长。但是这层光环并没有让他变得骄傲自满,反而让他珍惜眼前的一切,朝着自己的方向更加努力。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机器人走进了苏易衡的大学生活。大一时他看到机器人社团招新,对机器人并不了解的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了,正是从那一刻开始他与机器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从此走上了科技创新发展的广阔道路。
从机器人小白到队长的华丽蜕变
大一时懵懵懂懂的苏易衡,对机器人并没有太多的了解,甚至在刚开始时都不清楚这个社团具体是做什么的。但是,随着自己与机器人的不断接触,他发觉机器人也有着独特和奇妙的一面。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疑惑驱使他想深入去了解机器人的每一部分,他喜欢详细了解机器人每个细节的组成原理,也喜欢用机器人的视角来认识这个世界。固然,机器人丰富了这个男孩大学时光,带给了他无尽新奇与快乐,但同时他也付出了同龄人无法想象的努力。
苏易衡和许多同学一样走过高三的独木桥来到自由广阔的大学,他并没有任性放纵而是选择真真切切的掌控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从机器人小白一路成长到如今的机器人大神,源于他每天高强度的充电学习。他坦言,仅凭在课上学到的知识是不能完成一个机器人制作的。他课余用了大量的时间学习机器人相关的知识,经常去图书馆看书、自习、查阅各种资料。遇到不会的问题就主动问问自己的学长或者上网查,对于自己不了解的知识他一定会尽可能学明白。或许正是凭借着与众不同的选择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让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任他展翅、任他高翔。
技术革新再创佳绩
在队长的任期内,Water队赢下了国内外大小35场比赛,未曾一败。令人惊叹的成绩背后,是他们对完美的不懈追求与技术上的不断革新。2014年10月Robocup中国公开赛上,苏易衡带队赢下中型组全部3项冠军,这在中型组比赛上是史无前例的。而这一成果很大的一部分要归功于他们的技术创新。在苏易衡看来,每一个创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创新的背后是坚实的基础与对知识的长期积累。
往日的机器虽然也在赛场上拿下了许多荣誉和奖项,但是细心的他们也从中发现了许多的问题,并没有满足当前的荣誉止步不前,而是决定颠覆现有技术。2014年那次技术革新,单是画图团队就前后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期间团队里的人献计献策,大家一同商讨、研究,随后又反复试验修改,最终才确定了下来。队里的同学按照图纸进行机械加工,稍微复杂的部分则交给专业的加工厂。苏易衡充分吸收往次比赛的经验,与其他高校的参赛队伍充分交流,大家相互学习技术共享,最终整合出一套适用water队机器人的结构体系。这次的技术革新让机器人在硬件、软件和外形等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大大提高了机器人的整体性能,让它们在赛场上有了更加出色的表现。
同队员并肩奋战
身为队长的他身上的担子自然要比其他的队员更重一些,一方面他要指导刚入社团的同学,另一方面也要统筹安排带队出赛。
许多刚进社团的同学并不了解机器人,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是更适合研究学习机器人的哪个领域。苏易衡理解学弟学妹们的困惑,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他亲自授课,像老师一样在教室里用PPT为同学详细讲解机器人的相关知识,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适合于自己的研究方向。比赛期间调试机器是最辛苦的,因为队员的时间都集中在晚上,所以一起刷夜是家常便饭。苏易衡笑着说,最辛苦的时候他和队员们一起通宵熬夜近一个月。凌晨三四点钟的北京,他看得太多太多了。由于公寓锁门比较早,很多时候苏易衡只能一个人蜷在实验室的凳子上睡觉。他的一个队员说:“苏易衡有时遇到一个难解的问题,就会饭也顾不上吃,一定要把问题解决才成。虽然有时他身上的压力会比较大,但是他也乐在其中,极其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
虽然进入Water队是个偶然,但在苏易衡看来,经历了大学四年的生活,他已经无法和科技创新以及这种高压的生活方式分离了。Water队让他结识了太多了良师益友,也带给了他太多的欣喜与感动。如今的他已经考上了我校自动化学院的研究生,将追随张奇志老师研究家庭服务机器人,延续自己的机器人梦想。对于他来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个成就自己梦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