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5日下午,中国计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爪爪星球” 流浪动物保护计划暑期实践小队前往杭州郊区的 “喵星救援” 流浪动物救助营地,在烈阳下开展了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近距离观察流浪动物救助工作的实际运作,体验一线救助人员的日常,并探索大学生参与流浪动物保护的有效途径。
救助营地的运作现状
抵达营地后,实践小队首先对救助基地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调研。据营地负责人介绍,该基地占地面积极大,分为室内、室外两大功能区。室内区域包含标准化的医疗室与隔离病房,配备有宠物专用手术台、消毒柜、恒温箱等设备,可满足流浪动物基础医疗与术后护理需求;室外则根据动物的健康状况、年龄及性格,划分为多个独立活动区域,确保不同状态的动物都能获得适宜的生活环境。
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营地目前收容流浪猫、狗多只,这些动物多为被遗弃或受伤后被救助至此。“每只动物入营都要经过体检、疫苗接种和至少 7 天的隔离观察,确认健康后才能进入公共活动区。” 负责人的介绍让队员们意识到,规范的流程管理是流浪动物救助工作的重要基础。
实践中的观察与行动
实践期间,队员们参与了营地的日常维护工作。针对室外活动区杂草滋生可能引发的卫生问题,小队分工协作完成了杂草清理、场地消毒等任务。在劳动过程中,队员们发现,营地的基础设施虽较为完善,但长期维护需耗费大量人力,仅靠现有工作人员难以完全覆盖,这也让大家体会到流浪动物救助工作的持续性与艰巨性。

除了环境维护,队员们还协助工作人员完成了动物喂食、笼舍清理等基础工作。通过这些具体操作,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救助工作的琐碎与繁重:仅喂食一项,就需要根据动物的年龄、健康状况准备不同的食物,单是为特殊需求的动物准备流食,每天就要花费近 3 小时。
这些琐碎到近乎较真的活儿,让队员们实实在在摸到了救助工作的分量 —— 它不像照片里那样总是岁月静好,更多时候是重复的清扫、耐心的喂养,是把每一天的平凡坚持,变成让小生命安稳活下去的底气。
对流浪动物生存状态的思考
在与营地动物的接触中,实践小队注意到,多数流浪动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身体或心理创伤。其中,有因车祸导致肢体残疾的,有因长期流浪出现应激反应的,还有部分动物对人类存在明显的戒备心理。但与此同时,经过救助人员的照料,许多动物逐渐恢复了对人类的信任,能够主动与人互动。小动物们依偎着晒太阳,队员们时常被萌得说不出话。

“它们的状态变化,本质上是人与动物关系的缩影。” 队员在实践日志中写道。这一观察让小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流浪动物问题不仅是动物自身的生存问题,更反映了社会对生命的态度。营地工作人员表示,近年来救助的流浪动物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领养率却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如何提高公众对流浪动物的接纳度,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参与救助的路径探索
实践结束后,小队围绕 “如何发挥大学生在流浪动物保护中的作用” 展开讨论。结合营地实际需求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团队初步形成了几点思路:一是利用新媒体平台普及科学救助知识,减少因错误喂养或盲目救助导致的问题;二是协助营地建立动物信息档案,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领养匹配效率;三是推动校园内的流浪动物关爱行动,形成 “源头预防、科学救助” 的校园氛围。
目前,小队已着手整理实践资料,计划通过校园公众号发布相关内容,同时正在筹备面向全校的流浪动物保护主题分享会。“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行动,
让更多人了解流浪动物救助的真实情况,
也让更多大学生意识到,
保护动物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需要具体行动的社会责任。” 队长的话道出了实践小队的共同心声。
此次社会实践让队员们对流浪动物救助工作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它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专业的知识、规范的管理和持续的投入。正如队员们在总结中所说:“
保护流浪动物,
本质上是在守护人类社会的文明底线。
当我们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
社会也会因此变得更有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