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全省“牢记嘱托强国有我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的号召,寻找江西工业文明的基因密码,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矿冶之光青年行”社会实践队,即将以青春为钻,以知识为镐,向蕴藏着百年荣光与活化阵痛的“世界钨都”大余县进发,深入调研当地关于工业开发转型与绿色协调发展的时代课题。

为确保这场探索精准高效、安全有序,出发前,“矿冶之光青年行”实践队召开战前动员暨任务部署会,会议围绕“深挖矿魂、活化遗址”展开,并要求以严谨作风、饱满热情展现时代青年的良好风貌。
本次实践活动在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李果、团委副书记元源的带领下在“世界钨都”江西大余县开展,以“学、讲、研、践”相结合的方式。在行走赣鄱中感悟思想伟力,在躬行践履中淬炼青春担当。

实践队首站探访“世界钨都”博物馆,在馆长的讲解下,通过珍贵的文物、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场景复原,系统学习了江西钨矿从古代采矿雏形到近现代工业化开采的辉煌历程。锈迹斑斑的工具、早期钨砂样本等展品,无声诉说着矿工们的艰辛奋斗与国家工业发展的沧桑巨变,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钨矿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地位。紧随其后,队员们深入西华山国家矿山公园及矿坑遗址。昔日尘土飞扬的矿区已蝶变为绿植覆盖的生态公园,队员们实地考察了矿坑、旧址和矿窿遗址,触摸锈蚀的设备,翻阅泛黄的采矿日志,在时空对话中感受万人采矿的壮观历史与中国钨业从“黑色矿产”到“绿色矿产”的转型奇迹。西华山百年兴衰所承载的艰苦奋斗精神与深厚矿冶文化,深深烙印在每位队员心中。

围绕工业遗产活化与生态修复的核心关切,实践队与大余县自然资源局开展深度调研座谈。相关领导专家详细介绍了大余矿产资源概况、绿色矿山建设成效(全县8家达标矿山,数量居全省县区首位)以及历史遗留矿山复绿、“边开采边治理”的实践案例。队员们就“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平衡”、“工业遗产活化规划”等关键问题与专家们深入交流,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与鲜活案例,深化了对绿色发展理念在矿区实践的认知。


随后,实践队再赴西华山钨业有限公司,与相关领导举行座谈。双方聚焦“矿业绿色发展机遇挑战”、“钨矿工业遗产价值转化”等现实议题展开讨论。领导系统介绍了西华山的历史底蕴、活化实践与未来规划。此次交流为队员们理解矿冶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与挑战提供了宝贵视角。
为探寻工业文明脉络,实践队前往矿区开展实地考察,了解采掘工艺,矿方安全员以“岩壁为书、矿灯为笔”开启实景教学。昏暗巷道与纵深矿坑勾勒出工业文明的立体轮廓,光影交错间触摸矿业发展的历史脉络。青年学子切实体会到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这堂行走在岩层间的思政课,让青年学子在探寻工业文明的脉络里找到了担当的坐标。

此次实践以矿冶文化为钥匙,在“学、讲、研、践”中打开了我国工业文明的时代密码——从博物馆的锈迹工具中解码钨矿百年沧桑,在矿坑遗址中见证“黑色矿产”向“绿色矿产”的生态蝶变,于井下巷道触摸采矿工艺的迭代脉络。实践队以脚步丈量赣鄱大地的工业基因,用青年视角诠释“文化赣鄱行”的实践内涵,让锈蚀的矿灯与新生的绿植共同诉说:当理论与实践在岩层间碰撞,青春正以钻岩破壁的姿态,为中国工业遗产的当代活化镌刻下属于新时代的青春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