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此心安处是吾乡:积极老龄化视阈下随迁老人社区参与困境与破解路径研究感悟

发布时间:2025-04-07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多彩大学生讯4月6日(通讯员 方瑜)在城市化浪潮的裹挟下,越来越多的老人离开故土,随子女迁居他乡。他们被称为“随迁老人”——一群在晚年仍要适应新环境、重建社交网络的“新城市移民”。我所在的安徽中医药大学"随迁老人社会融入"调研团队近日赴苏州市木渎镇、安庆市岳西县、合肥市瑶海区、亳州市药王村等地,开展为期一周的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现状专题调研,让我对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有了更深的思考。  
随迁老人的“双重漂泊”:身体在城,心灵在乡
研究数据显示,65%的随迁老人仍希望回老家养老,仅有30%因生活便利选择留居。这一结果折射出随迁老人普遍面临的“身心割裂”:他们的身体已进入城市生活,但情感仍系于故乡。尤其对农村随迁老人而言,陌生的城市文化、疏离的邻里关系、语言障碍等,使他们的适应过程更为艰难。  这让我想起曾在社区义诊时遇到的一位山东老人,她操着浓重的方言说:“这里的楼太高,人太忙,连晒太阳都要找地方。”她的孤独感并非个例,而是无数随迁老人的缩影。  
社区参与的“隐形门槛”:政策悬置与文化隔阂
研究发现,仅40%的社区完全落实老年人免费乘车政策,30%的随迁老人从未享受过社区活动中心的福利。政策执行不力、信息不对称、活动形式单一等问题,无形中筑起了社区参与的“高墙”。  更值得关注的是文化隔阂。城市社区的活动往往基于本地居民的需求设计,如广场舞、戏曲班等,而农村随迁老人可能更习惯赶集、串门等传统社交方式。当社区服务缺乏包容性时,随迁老人便成了“局外人”。  
破解路径:从“生存”到“生活”,让异乡成为心安之所”如何让随迁老人真正融入社区?研究提出了多维度的解决方案,而我认为核心在于两点:  
政策落地需“温度”:老年优待不能仅停留在文件上,而应通过社区宣传、志愿者帮扶等方式确保政策触达每一位老人。例如,可建立“随迁老人服务卡”,整合交通、医疗、文娱等福利,减少信息壁垒。  
社区建设需“多元”:活动设计应兼顾城乡文化差异,比如增设方言交流小组、乡土手艺工坊等,让农村老人也能找到归属感。同时,鼓励本地居民与随迁老人结对,促进代际互动。  
 医学视角:健康老龄化的社会处方
作为医学生,我尤为关注随迁老人的心理健康。研究显示,城市随迁老人心理状态良好的比例(75%)显著高于农村老人(55%),这与社交支持密切相关。未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探索“社会处方”模式,即在常规医疗服务外,为孤独老人“开具”社区活动参与建议,甚至联动社工提供陪伴服务。  
此心安处,方是吾乡苏轼曾言:“此心安处是吾乡。”对随迁老人而言,“安居”易得,“安心”却难。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问题,更指明了方向——只有当社区真正成为包容、温暖的“第二故乡”,随迁老人才能从“被动迁移”走向“主动融入”,实现真正的积极老龄化。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或许可以从身边做起:一句方言问候、一次主动邀约、一场倾听微小的善意,便是帮助他们找到“心安”的第一步。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安徽大学“历史回响,红耀遵义”遵义会议精神志愿宣讲
  • 青春与军魂的对话:我们这样记录老兵的红色记忆
  • 北航“拾文思源“实践队深耕云南非遗 新媒体创新非遗传承彰显青年担当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