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探究农产品地理标志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与挑战,并推动地方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温州大学法学院组成“地标‘浙’样富”实践团队,深入温州、衢州、金华三地,以“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与发展”为主题展开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谈等形式,挖掘地标农产品产业现状,为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化与可持续发展贡献青年智慧。
瓯柑是温州的特色农产品,“地标‘浙’样富”实践团队首先来到温州丰甘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瓯柑传统加工非遗技艺传承人金益丰表示,“为了将温州地方特色产业融合农业、文旅事业,我们将瓯柑系列衍生产品打造成温州特色产品伴手礼,以此为产业链条赋能,增加柑农收入、提高瓯柑品质,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团队成员也在种植基地与果农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瓯柑种植的历史、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果农们表示,虽然有“瓯柑非遗”这样的大品牌,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地理标志保护,市场上还是出现了不少假冒伪劣产品,严重影响了瓯柑的品牌形象和果农的经济利益。团队成员们认真记录下果农们的诉求和建议,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金华站调研则以“金华火腿”“浦江葡萄”为核心。实践团队走进火腿非遗工坊,记录传统工艺与现代标准化生产的碰撞。在浦江县,农户们坦言“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时议价能力薄弱”。不仅如此,大公司也存在侵权问题。如浙江省食品公司与浦江县食品公司因“金华火腿”商标产生的种种纠纷,从上世纪90年代初延续到2006年,给金华火腿产业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和巨大损失。这些案件均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侵权救济提供范本,应总结经验,实现公权赋能。
胡柚是衢州常山县的当家农产品,在调研过程中,企业负责人也指出:“品牌保护成本高、消费者认知度不足仍是痛点。”如网红饮料“双柚汁”改名“宋柚汁”,就是因为市场上出现了百余种高仿饮料,对常山胡柚产业品牌造成了严重打击。由于维权难度大且效果不佳,公司最终还是选择更名。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及发展任重道远。
在调研期间,团队累计走访浙江7市15县(区),收集有效问卷1200余份,形成3万余字访谈记录。初步分析得出,群众对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知不足,企业对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发展定位尚不明晰,产业规模扩展不足。团队针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未来保护与发展提出解决对策。法治护航乡村振兴,青春奉献共同富裕,“我们的愿望就是能让更多农产品地理标志用起来、活起来,让浙江各地都能走上一条特色化的乡村振兴之路。”项目负责人邵则焱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