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先思后演,促进儿童自主内化

发布时间:2025-02-07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学数学得自己动脑筋,自己去探索。把信息技术用到数学课上,老师也得给孩子时间去思考。先想一想,再动手做,就是说孩子自己想问题,有了自己的疑问或者想法,老师再用信息技术来演示,这样孩子对问题的理解就更深了。先想一想,再动手做,让孩子把数学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形成一个全面、有个性、深入的数学理解。孩子在自己理解的过程中,对数学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楚,数学思维也会从片面变得全面,从表面深入到里面。
举个例子,《正比例图像》这节课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的数学内容,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函数这个概念,对他们以后深入研究函数特别重要。函数模型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的,学函数模型,孩子得从数字的角度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从图形的角度感受点和线的变化,不仅要明白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啥样的,还得知道为啥是这样,更得知道怎么用,通过探究掌握解决问题的“通用方法”。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先让孩子自己思考,自己画图,然后再把点连成线的环节。孩子在画完表格里的7个点连成线时,就遇到了问题,线要不要连到原点?连完第7个点后要不要继续画?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想,连成的“线”代表了什么?孩子们很快想到,“线”代表的是小汽车的行驶情况,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思考,他们发现小汽车是从静止开始的,最开始小汽车没动,走了0千米,所以需要连上原点。还有孩子说:“小汽车是一直在动的,虽然表格里只列到7小时,但小汽车没停,我们可以继续画出8小时、9小时、10小时的点,只要小汽车没停,就可以一直画下去。”有了这样的思考,孩子们自然想到,小汽车每时每刻都在动,所以1小时和2小时之间肯定也有点。这时候孩子们发现,图上的点越画越多,我就在这时候引入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看到正比例图像的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加深了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思考。
在这个环节里,老师就像个“引路人”,信息技术是帮助“爬山”的工具,学生自己“爬”上正比例函数的“山峰”。这个环节,老师让孩子先想一想,再展示演示图,孩子不仅会想到“等式”“方程”的对应关系,还会形成“连点成线”“点动成线”等图形的有序运动,孩子在数字和图形的动态结合中加深了对函数图像本质的理解,把它变成了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了深入的数学思维。
 
作者:丁圣原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追寻领袖足迹 体悟优秀传统文化”|寻迹传薪,医路践真
  • 寒假返家乡,共筑家乡建设
  • 寒假返家乡,共筑家乡建设
  • 随着寒假的脚步渐近,我带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回到了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投身于“服务家乡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
  • 02-07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