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发布时间:2025-02-07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数学课堂是激发数学思维火花、培养数学思维的地方,在数学课上,老师要抓住机会,大胆并多样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可以用来画图解题,也可以用来直观展示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能用来激发兴趣、体验文化、感受思想。我觉得,在各种课堂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展思维的宽度,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
1.直观展示,在联系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小学生主要靠形象思维,但数学知识往往是复杂和抽象的,这让他们在学数学时常常觉得枯燥和难懂。因此,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软件,创造可视化的动态教学场景,直观展示知识的本质和方法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在联系中拓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我在教《多边形的内角和》这节课时,学生已经会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来求内角和了,然后他们自己尝试把五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来计算。他们讨论出了不同的方法,比如从一个顶点出发连接其他顶点,把五边形分成3个三角形,或者在五边形中间取一个点,分成5个三角形。最后他们发现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这时,我鼓励他们继续研究,他们又发现可以从边上的一点出发,分成4个三角形,内角和也是540°。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结论,他们对内角和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于是,我用GGb软件直观展示不同的分法,并创造了一个可移动的点,让学生通过操作直观感受到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都想到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减去不属于多边形的那部分,从而求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在强化多边形内角和、平角和周角的概念时,学生创造性地问:“如果分三角形的点可以在图形内,在边上,在点上,那可以在图形外吗?”我直接移动点的位置,直观展示外部的情况。我抓住学生的创造性,引导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探究和思考,在拓展思维路径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触及思维的核心。
2.文化融合,在情境中感悟数学思想
数学文化包括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在数学课中创造文化情境,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感悟数学思想,帮助小学数学课程高质量实施。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所教知识背后的数学文化,为学生创造充满数学文化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精神。
比如我在教《圆的面积》这节课时,深入挖掘了书本上“你知道吗”里刘徽和圆的故事,在课前通过共享平台发送视频、文字等学习资料,让学生对刘徽有了初步了解。课堂上,我用刘徽的“割圆术”引入,创设生动情境,借助GGb软件演示,带学生回到刘徽的时代,探究他是如何计算圆的面积的。学生通过直观演示体会到,刘徽是把圆的面积转化为多边形,再切分成若干个小三角形来计算的,体现了“转化”思想和分割思想。在动画演示中,随着分成的三角形数量增加,我问学生:“观察分成的一个三角形的边和对应的圆弧,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在动态演示中发现,分成的三角形越多,三角形的底就越接近圆弧的长。我用n代表分成三角形的数量,挑战学生:“假设分成n个小三角形,n足够大,我们就可以把三角形的底看作对应圆弧的长,你能尝试算一算圆的面积吗?”有了前面的操作和软件演示,学生能逐步感受到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rπd2n,那么n个小三角形就是n∙r∙πd2n,化简后还是得到π��2。学生在经历自主尝试推导后,对圆的面积公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感受到了古人的数学智慧和理性精神,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和亲近感。课后,有几位同学自发地收集研究了其他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方法,并在班里分享。学生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数学家们追求真理的信念和精神,经历了真实的思维过程,感悟到了转化与极限的数学思想,发展了数学精神与思维。
 
作者:丁圣原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追寻领袖足迹 体悟优秀传统文化”|寻迹传薪,医路践真
  • 寒假返家乡,共筑家乡建设
  • 寒假返家乡,共筑家乡建设
  • 随着寒假的脚步渐近,我带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回到了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投身于“服务家乡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
  • 02-07
  • 脑宇宙调研团中期总结通讯:科技赋能养老,探索脑机接口新路径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