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面临环境挑战和能源危机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的推广与应用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有效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普及,郑州大学“绿能足迹团”社会实践团队于2024年7月1日至2024年8月15日展开题为“追寻绿能足迹·领略大国担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实践团队建立临时党支部,通过党建引领与思政教育,在实践中提升团队成员思想认知,推动团队成员深入理解和参与国家能源战略,提升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在团队开始实地调研时间前,团队成员利用假期时间在校进行安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确定实践路线和红色教育场地。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先后参观了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杨靖宇纪念馆,在实践中追寻绿色足迹、在实践中感悟红色精神、在实践中提升个人素养。
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的事迹如璀璨的星辰,永远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党建引领实践,实践方出真知。“绿能足迹团”在进行实地调研走访河南当地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的同时,集体参观了杨靖宇纪念馆、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革命先烈们为了人民的利益和革命事业奉献了终身。如今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各个领域蓬勃发展,可再生能源领域也一直出于世界领先位置,团队成员致力于让可再生能源发展成就可视化,提升民族自豪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本次实践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融入到社会实践中,构建“调研+科研+党建”这一创新的社会实践模式,此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还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是实现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
“乌云之中见青天,竹沟就是小延安;一声号令震破天,千军万马上前线。”这是流传在确山县竹沟镇的一句民谣。确山竹沟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原中共中央中原局和原中共河南省委所在地,从这里走出了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杨靖宇等革命先辈。团队成员走进竹沟革命纪念馆,参观竹沟革命烈士陵园,探访鄂豫边军事会议旧址,在实地考察中感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了解历史,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承担历史责任,团队成员将牢记“求是、担当”的校训,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本次社会实践通过将可再生能源的知识宣传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结合,构建“调研+科研+党建”这一创新的社会实践模式,能够有效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普及与应用。此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还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讯员 武学志 温震宇)。
图为实践团队在黄河流域调研学习 李亚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