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盛夏,暑气正盛
赤心逐光宣讲团的身影,活跃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青年担当”主题宣讲的征程上
数日的奔波,从线上会议的反复打磨到线下互动的热烈交流
在与受众的对话里,在与同伴的协作中
读懂一份责任,践行一份使命
初备宣讲:字句间的“理论翻译”
腾讯会议的界面反复切换,凌晨五点的微光透过屏幕,七人小分队仍在逐字核对线上宣讲会流程。我攥着修改了17次的宣讲稿,默念着那句开场白:“同学们,你们知道高铁为什么能跑那么快吗?——因为有一代代中国青年的接力奔跑。”
此前,“中国式现代化”于我而言,不过是文件里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直到线上问卷里一条村民留言撞入眼帘:“现代化就是俺娃以后不用再像我一样起早贪黑。”这句话像一束光,让我猛然醒悟:宣讲从不是机械“背概念”,而是要把群众的期待“翻译”成家常话。
我们重新打磨稿件,把“高质量发展”换成“家门口就能上班”,将“共同富裕”改成“大家的日子一起旺”。当线上宣讲评论区弹出“这话说得通透”的留言时,我第一次真切触摸到理论的温度——它不该悬在空中,而应落在百姓心坎上。
线上传播:数字里的“使命共鸣”
首场线上宣讲落幕,夜色已深,腾讯会议再次亮起七人的头像。为赶上微信传播“黄金三小时”,李子铭与张桐月同学埋首电脑前,要将40分钟的宣讲实录,浓缩成1分钟的竖屏短视频。
时钟指向凌晨2:48,剪辑好的视频终于上线;3:15,点赞数突破一百;次日中午,播放量轻松超过4000次。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背后,更动人的是弹幕里青年们的心声:“原来现代化离我这么近”。
后来,我们走进乡村小学,孩子们围上来索要合影。一位五年级的小朋友悄悄拉住我的手:“哥哥,我长大也要让村里的路更宽。”此刻我才懂,“线上线下融合”从不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让同一份青年担当,借不同媒介传得更远、更久。
跨校交流:碰撞中的“担当新解”
7月22日,我们走进其他高校,筹备一场“中国式现代化”跨校经验分享会。起初以为只是“我们讲、他们听”的单向输出,没想到对方直接将精心打磨的思政微课搬至现场。
两个学校、七十余名师生,把原定40分钟的议程,延长到了2个半小时。交流尾声,大家纷纷走到黑板前,写下自己的“青年担当关键词”:芯片、养老、非遗、乡村振兴……我握着粉笔,郑重写下“表达”二字——宣讲的意义,从来不是“我说服了你”,而是把话筒递给更多人,让我们一起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参与者。
实践回望:成长里的“青春答卷”
随着成果汇报展的落幕,这次暑假社会实践也画上句点。回望这段旅程,满是坎坷与辛劳,却也藏着肉眼可见的成长:从开口就是理论术语的“掉书袋”,到学会用10字以内“钩子”抓住受众、层层递进“说人话”;从腼腆内向的“社恐”,到能从容与不同群体沟通交流的“社牛”。
汇报展结束后,于蕊队长问我:“如果10年后让你再讲‘中国式现代化’,你会说什么?”我认真思索后回答:“我会先让10年后的青年讲给我听。”
时代是出题人,青年是答卷人。这场宣讲实践不是终点,未来,我们还要带着这份成长与感悟,在下一场宣讲里传递更多温度,在下一次奔跑中扛起更多责任,在下一颗被点燃的心里,续写属于青年的中国式现代化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