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青匣红创团社会实践小结
2025年7月6日至8月31日,山东大学澳国立联合理学院青匣·红创团秉持“学思践悟、服务社会”的宗旨,远赴温州、芜湖、临沂、焦作四地,深入开展了以“思想铸魂·理论传播”青年宣讲进基层为主题的“觉醒年代2.0:我的红色盲盒已开箱”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团队创造性地以盲盒为载体、以短视频为媒介、以线下沉浸式体验为纽带,克服跨区域协调、技术对接与资源整合等多重挑战,成功举办理论宣讲5场、创意DIY工坊12次、开发并运营移动研学路线4条,累计服务线下受众超200人次,线上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1万,互动分享逾万次,并获得“学习强国”安徽平台等主流媒体深度报道5次,初步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Z世代红色叙事”创新工作模型。
在实践中,团队展现了高度的自主性与执行力。为精准对接各地资源,成员们提前数星期即启动了“云端预调研”,通过数百通协调电话、数十轮线上会议,与芜湖王稼祥纪念园、温州江心屿革命纪念馆、临沂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焦作煤矿纪念馆等5家红色场馆及地方单位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逐一敲定活动细节与技术接口,这份“看不见的努力”为项目的顺利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项目核心创新在于“红色盲盒”互动机制,观众通过随机抽取任务卡,亲身参与破译摩斯密码、触发历史动画、完成实景解谜等任务,极大地增强了体验的趣味性与代入感。经后期问卷调查统计,现场活动沉浸度高达94.7%,历史知识留存率较传统参观模式提升约40%,验证了模式的有效性。
团队尤为注重线上线下融合传播与可持续运营。在线下,四地同步铺设了6个“红色盲盒驿站”打卡点,结合地方特色设计差异化内容:在临沂,团队与朱村农户深度合作,推出“沂蒙红嫂”盲盒,探索“红色教育+乡村振兴”新路径;在芜湖,则联合本地文创企业,共同开发了王稼祥纪念馆文创徽章等衍生品,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初步统一。在线上,团队自主设计开发的“青匣红创”微信盲盒小程序已正式上线运营,集成了线上任务解锁、数字勋章收集与内容分享等功能,构建了从线上吸引到线下体验,再回到线上传播的完整闭环,极大地延展了项目的生命周期与影响力。
本次实践深刻表明,只要坚持用青年话语体系讲述红色故事、以数字技术赋能激活历史记忆、借助社交裂变扩大传播声量,就能有效推动红色基因在Z世代群体中实现“看得见、摸得着、传得开”的生动转化与传承。青匣·红创团将以此次实践为新的起点,持续迭代升级“红色盲盒”叙事体系与技术支持平台,不断完善和推广这一创新模式,让信仰之火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持续燃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山大学子的青春智慧与力量。(通讯员:谢珞彤)
实践总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