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银行、教育部等部门联合推动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着力提升青少年金融素养的政策指引下,为助力8-12岁青少年学习财商知识,理解劳动价值,7月8日至13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钱途无忧”实践队携手青岛西海岸图书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财商教育课程活动,为孩子们的金融成长之路添彩赋能。

孩子们积极参与韦佳琪摄
活动筹备阶段,实践队积极联动青岛西海岸图书馆,一方面精心规划课程内容,从货币起源到商业模拟运营、金融风险防范,构建起一套贴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财商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在物资筹备上也做足准备,精心挑选了丰富的虚拟货币等教具,力求通过趣味互动,带孩子们开启一段快乐的财商探索之旅。
课程伊始,孩子们一句“古代贝壳当钱,弄丢贝壳算丢钱吗?”的提问,让实践队明确了要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传递财商知识。于是,成员们从货币起源切入,手持贝壳教具进行讲解:贝壳因稀有且易保存,才最早被当作货币使用。这时,调皮的小宇突然举手:“那我把家里的贝壳都找出来,能买好多玩具吗?”哄笑中,实践队成员趁热打铁,引导大家对比“古代贝壳”与“现代纸币”,还以校园小卖部买零食为例解释:“一块巧克力卖3元,其实就是用纸币代替贝壳,去完成价值交换。”

实践队成员讲课杜宝怡摄
为让“价值”概念更直观,实践队设计了“创意零花钱规划”活动:孩子们先用彩笔在纸上画出“想买的东西”,既有新款手机、卡通贴纸,也有给妈妈的护手霜;再标注出“需要的东西”,比如作业本、跳绳。活动中,有的孩子坚守“只买需要的”,而抱着一堆“战利品”的小嘉则懊恼地说:“原来冲动买‘想要’的,会导致‘需要’的钱不够花啊!”
孩子们初步意识到“需要”与“想要”的区别后,实践队进一步设计了“小店设计大赛”小游戏,引导孩子们学会平衡二者。活动中,孩子们化身“小掌柜”,从店铺命名、选品,到客群定位、成本核算,全流程模拟商业运作。分享萌宠店计划的小朋友坦言:“以前买东西只看喜不喜欢,现在才明白定价得考虑成本和需求。”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让财商知识融入决策思维,更让孩子们真切体会到挣钱的不易。“原来爸爸妈妈的钱不是手机里变出来的,是每天早出晚归用汗水换来的”,参与课程的王梓菱小朋友在课后感慨道,“我以后一定理性消费!”

孩子们参与实践小游戏韦佳琪摄
此外,实践队结合当下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特别设计了常见诈骗手段情景剧模拟环节。“快看!扫码能领游戏皮肤,只要输个付款码……”小睿举着模拟手机兴奋大喊,手指刚要点下确认键,就被实践队成员拦住:“先仔细看看,这会不会是陷阱?”话音刚落,“领皮肤”页面突然弹出“扣款999元”的提示,小睿的虚拟资金瞬间“损失”,急得直拍桌子:“我就想要个皮肤,怎么会这样!”紧接着,“金融安全卫士”挑战随即展开,孩子们需要在假客服诈骗、虚假中奖链接等场景中“排雷”。小睿化身“侦探”,紧盯着“转账解冻账户”的信息反复琢磨:“真的客服会让我私下转账吗?”成功识破骗局后,他抱着实践队成员蹦跳起来:“原来付款码不能随便给别人,数字世界里的坑,比现实中还多呢!”从亲身体验“踩坑”到学会主动“避坑”,这些真实案例让金融安全意识深深扎根在孩子们心里。
此次财商课程,“钱途无忧”实践队立足青少年成长需求,以趣味化、场景化教学,实现财商知识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应用、安全守护的贯通。未来,实践队将继续优化课程体系,走进更多社区、校园,助力青少年树立正确财富观,用财商智慧护航成长,为培育新时代金融素养合格公民持续发力。

志愿者与孩子们合照韦佳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