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这里是南京的郊县农村;三十年后,这里崛起为产值千亿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当推土机与稻浪相遇,生产线与古村落并存,在城镇化、工业化的挤压与赋能之下,乡村如何寻找到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态位?今年8月,东南大学“宁乡实践团”深入南京市江宁区,希望找到这个核心问题的答案。
2000年以前,江宁是江苏省南京市的一个普通郊县,经济以农业为主,是南京市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地。其农业生产模式较为传统,以水稻、蔬菜等作物种植与分散的家庭畜禽养殖为主。1992年,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并于201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此,大量工业企业入驻,许多农村地区迅速转变为工业园区与城市新区。与此同时,大量本地农民“洗脚上岸”,转变为城市居民、产业工人;伴随着外来人才与劳动力流入,江宁区的社会与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实践团队选择江宁区乡村作为调研对象,正是基于其作为城镇化地区乡村的普遍性及特殊性。远离中心城区的一些乡村仍保留着过去的生产方式,然而,城镇化、工业化导致的农用地闲置、劳动力流失和生产成本上升,也对其造成了巨大影响。相较于中国大部分乡村,江宁区乡村已具备一定的经济与产业基础,其振兴重点不再是“如何获得收入来源”,而是“如何应对冲击,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此,实践团队以江宁农村地区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为切入点,采用案例对比与多元主体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乡村在工业化浪潮中如何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作为,通过产业升级重新定义自身在区域经济中的价值。
台创花博园:不是“种花”,而是“育才”与“搭台” 横溪台创花博园内,各类景观树郁郁葱葱,蝴蝶兰等花卉争奇斗艳。“我们刚来的时候,这里一片空旷,没什么人,就只有建好的花卉大厅。我们入驻后,陆续有外地人来做生意,他们需要在周边租房;周边的老人也能来这儿工作,我们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带动了不少人就业,”金之兰花卉店的店主说,“这里的花卉来自全国各地。比如绿植小货,广东的比较多;蝴蝶兰有本地的生产基地,还有山东等地的货也会往这边运。”台创园的核心功能并非大规模种植花卉,而是通过培训花农,联动基地,打造品牌,吸引游客并促进消费。正如店主所说,“现在买花的都知道我们,也就都往这里来了。”据此,实践团成员共同讨论出乡村振兴的一种思路:以特色产业为支点,撬动三产融合发展,让乡村在时代发展中焕发出持久的活力。

台创花博园的“招牌”蝴蝶兰

金之兰花卉店内盆栽
鸭子厂:不是“养殖”,而是“标准”与“品牌” 在金箔湖熟鸭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湖熟鸭”的过去与现在。“过去这里养鸭户很多,现在少了。”但湖熟鸭的根基还在——技术。除了省级非遗湖熟板鸭,盐水鸭的制作也由老师傅接手。炒盐、抹盐、熬煮,传统技艺与机器化生产的结合,提升了本地特产的竞争力、影响力,并进一步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与税收。

师傅手工处理盐水鸭。图源|金箔湖熟鸭业有限公司
佘村:立足本真,“绿水青山”的纯粹价值 佘村依山傍水,明清古建筑与网红小店相映成趣。“我们这前有佘村水库,后有横山水库,还有一条路很火,叫‘小川藏线’。”TodayGelato的老板说道”。文旅发展借助并盘活了佘村的生态和文化资源,游客张女士就在问卷中就写道:“有一些很有特色的商品,下次还会带上朋友来买”;还有游客表示,这里适合骑行、露营,提升了他们再次前来的意愿。与前两者的模式不同,佘村的特色发展方式,一方面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区位因素,另一方面则是将无法迁移的本土资源转化为发展文旅的核心吸引力。城市化越是发展,乡村文化的价值就越不能丢掉,就越珍贵,带来的价值越高。契合乡村文化,发挥其在精神方面的独特价值,一个乡村的“魂”就不容易在现代化冲击下散尽。

佘村横山水库
基于实地调研,团队认为,江宁乡村发展的核心在于其成功构建了“外部资源整合”与“内生价值挖掘”双轨并行的振兴模式。其背后存在特定条件和背景——传统农业难以为继,迫使农村地区寻找一条高附加值、高效率的新路;流入的高收入人群与城市化居民,产生对精品蔬菜、高档花卉、休闲旅游、文创体验等高品质新需求;而开发区带来的科技、人才、资本要素,外溢到了农业领域,并衍生出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的延长。台创园与鸭子厂善用开发区的科技、资本与市场优势,通过对标准、品牌与渠道的掌控,实现对农业价值链的高效整合与提升;而佘村则坚守并活化本土生态文化资源,以差异化体验承接都市消费需求。三条路径虽模式各异,却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在城乡融合中重新定义乡村价值。
为此,团队提出“青年方案”:一是建议推动“文旅一张图”数字平台建设,串联一二三产节点,设计主题线路,增强产业联动性与消费黏性;二是倡导建立“创客扶持基金”,鼓励青年返乡投身文创、电商与特色农业,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从科技育花的台创园、非遗飘香的鸭子厂到古韵新生的佘村,东大学子用脚步丈量江宁乡村的蜕变轨迹。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产业融合的经济账,更是城乡共生、人文与现代化并行的未来图景。乡村振兴并非复刻城市,而是让乡村成为更有价值、更具认同感的精神与生活家园。调研虽已结束,但思考与实践不会停止——这支团队将继续带着问题与热忱,在中国大地上书写属于青年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