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暑气蒸腾,却挡不住青年学子探寻非遗文化的热忱脚步。近日,中国民航大学“湘风承古艺,匠梦焕新程”实践队奔赴湖南长沙这片浸润着楚韵汉风的土地,开启了一场关于湘绣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深度实践之旅。实践队成员怀揣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先后走进长沙博物馆、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沙坪湘绣广场、湖南师范大学湘绣创新研发中心等核心场所,通过文献研读、实地考察、传承人对话、亲身体验等多元方式,沉浸式感受湘绣从千年历史长河中走来,在当代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的完整脉络,用青春视角记录下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故事与创新活力。
楚韵汉风:湘绣的千年技艺与文化根基 实践之旅的首站,定格在长沙北辰三角洲的“三馆一厅”。实践首站为长沙“三馆一厅”的长沙市博物馆。在非遗专题书架区,队员们翻阅《湘绣艺术》,梳理湘绣的材料、工具与针法,从文字中触摸匠人初心。非遗展区如同时光轴线,战国楚绣残片、明清花鸟绣品到当代创新之作依次陈列,让队员们明白“传承不是静止的展品,而是流淌的生命力”。随后,队伍走进长沙市博物馆。非遗展区犹如一条无声流淌的时间轴线:从先民质朴的手工创造,到当代鲜活的创新传承,陈列在玻璃展柜中的老物件仿佛在无声地述说——“传承”并非静止于博物馆中的展品,而是一种流淌于岁月之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队员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亲手体验湘绣针法。中国民航大学理学院 供图
午后,实践队来到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湘绣展区内,缎面牡丹含苞、蝴蝶欲飞,非遗传承人李静老师感慨:“湘绣的一针一线都在呼吸。”她指导队员体验“掺针”绣法,纤细丝线难控、针脚疏密难调,队员们亲身体会“平、齐、细、密”背后的岁月沉淀。实践队成员杜诗慧分享她的体验:“刚拿起绣针时我有点慌,丝线太细了,总感觉下一秒就要从指间滑走。是老师笑着帮我调整手势,她的指尖有常年刺绣留下的薄茧,碰到我的手时,温暖而坚定。‘线要这样顺着掌心走’,她轻声说。我跟着她的引导绣下第一针,虽然歪歪扭扭,却比任何时候都明白:湘绣不是冷冰冰的展品,而是一条可以从前辈手中接过来、带着体温继续向前走的路。这一天结束,指尖仿佛还残留丝线的柔软,而心里却沉甸甸的——也许,这就是传承的重量。”
国潮正当红:千年非遗也能突围破圈 次日,实践队抵达“中国湘绣之乡”沙坪湘绣小镇,探寻湘绣传承的核心阵地。馆内一幅幅历经岁月打磨的湘绣静默陈列,针线穿梭出的山水花鸟、人文故事,仿佛低语着百年技艺的绵延传承。灯光下,《狮虎图》虎毛纤毫毕现、《烟火图》针脚无痕、《橘子洲头》绣像气势恢宏。讲解员介绍,这些作品短则需绣娘耗费数月,长则历时数年方能完成——“一针一线总关情”,道出的不仅是深情,更是对技艺极致的执着。中国湘绣艺术馆里,缠枝莲纹桌旗、花鸟屏风乃至《小猪佩奇》绣像,展现湘绣融入日常的一面。
在长沙市湘绣研究所,实践队见到了正在现场刺绣的绣娘。她们端坐于绣架前,右手引针,左手扶缎,银针在指间轻盈起落。“这幅屏风边角受潮受损,需先加固底料,再以与原作一致的针法、丝线逐寸修补。”绣娘暂歇针线,细致解释道,“修复急不得,有时一天只能完成几平方厘米,必须完全复现原作的风格,这是对历史的致敬。”
讲解员还介绍,湘绣与苏绣、粤绣、蜀绣并称“四大名绣”,源起战国楚绣,清代自成体系,清末民初“吴彩霞绣坊”驰名,孙中山“总理遗像”更是经典,早年屡获国际大奖。如今,这门古老技艺正焕发新声。沙坪湘绣博物馆内,年轻传承人用抖音直播“发丝绣”、“00后”设计师推出国潮湘绣文创、“95后”绣娘借数码设计打版,湘绣借直播、短视频破圈。
Z世代接力:非遗+科技!前所未有的数智赋能 实践最后,队员们来到了湖南师范大学湘绣创新研发中心,亲身经历湘绣的“进行时”和“将来时”。这里的场景与沙坪博物馆的传统氛围截然不同。实验室里,电脑设计软件、数码刺绣机与传统绣架和谐共处,年轻的研究人员们正在屏幕前调试图案参数,展现出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碰撞的活力。
在湘绣创新研发中心,传统湘绣有了新模样:用湘绣技艺复刻的现代插画、融入时尚元素的绣品配饰,甚至还有能作为家居装饰的湘绣装置艺术。而湘绣创新研发中心里的景象,使队员们眼前一亮——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数字化的绣稿,智慧机绣设备正在按照设定的程序刺绣,效率比纯手工快了数倍,却依然保留着湘绣的韵味。“我们搭建湘绣针法数据库,可自动填充图案,大幅缩短打板时间。”非遗传承人刘玉珍老师这样介绍“智慧湘绣”。
团队还将AR技术用于展示,扫描文物能叠加历史背景、纹样细节,实现沉浸式体验,推动文化与数字技术融合。
实践尾声,队员们在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再次尝试湘绣技艺,经过几天的学习,成员在总结中写道:“几天的行程结束时,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暖橙色。手里的纪念书签上,湘绣绣成的小蝴蝶仿佛还在轻轻颤动。湘绣的魅力,既在于千年不变的匠心——那是沙坪古街里沉淀的文化底气;也在于生生不息的创新——那是湖南师大实验室里迸发的未来可能。而‘湘风承古艺,匠梦焕新程’这十个字,不再只是我们的队名,更成了一份信念:传承不是重复过去,创新也不是抛弃传统,就像湘绣的针脚,既要扎得稳,也要走得远。”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湘绣,正在传统与创新的交织中,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未来图景。(通讯员张孟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