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赴渡江战役纪念馆实践队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
为深入学习党史军史,体悟革命精神,我队以“追溯渡江烽火,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于2024年8月17日前往渡江战役纪念馆开展为期1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后通过网络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全方位了解渡江战役的历史脉络,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现将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一、实践内容与过程
(一)实地参观,触摸历史温度
实践当天,团队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带领下,沿着“战前形势—战役准备—突破江防—解放南京—战役胜利”的时间线参观了6个主展厅。在“战前风云”展区,通过解读《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手稿、国共双方兵力部署图等史料,对1949年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有了初步认识。“千帆竞渡”展区中,一艘长5.8米、船身密布弹孔的木船格外引人注意,据讲解员介绍,这艘木船曾载运23名战士在芜湖段强渡成功,现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它的沧桑模样让我们直观感受到战役的激烈。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了战士们使用过的枪支、弹药、军装,以及当时的书信、照片等,这些实物仿佛搭建起通往过去的桥梁,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汲取历史信息。同时,我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记录下关键的历史节点和重要事件,为后续的资料查阅奠定基础。
(二)网络拓展,丰富历史认知
实地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分工合作,通过网络查阅了大量与渡江战役相关的资料。我们浏览了纪念馆的官方网站,获取了更详细的文物背景介绍和历史事件解读;查阅了党史研究网站发布的学术论文,深入了解渡江战役的战略意义和历史影响;观看了纪录片《渡江战役》以及相关的历史访谈节目,从不同视角补充了实地参观时的认知。
在网络资料查阅过程中,我们重点收集了关于民众支援渡江战役的具体数据和故事。例如,通过查阅档案资料,我们了解到战役期间沿江民众共支援船只9400余艘,民工320万人,仅安徽安庆地区就有1.2万名船工参与渡江,这些数据让我们对“军民团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找到了更多像安徽无为县船工王德金这样的普通民众支持战役的感人故事,他写给家人的绝笔信“我送大军过江,若不回,勿念”,字里行间满是对革命的支持和奉献精神。
二、调研发现与分析
(一)历史细节的时代价值
结合实地参观和网络查阅的资料,我们发现渡江战役中蕴含的“军民团结”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民众的大力支援是战役胜利的重要保障,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价值,为我们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中如何凝聚群众力量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二)青少年认知的短板与对策
通过在网络上收集相关调查数据和分析文章,我们发现青少年对渡江战役的认知存在一定短板。一方面,学校历史教学多侧重宏观叙事,缺乏对具体历史细节和人物故事的讲述;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上关于红色历史的内容趣味性不足,难以吸引青少年的关注。
对此,我们提出“三微”传播建议:制作微纪录片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历史更加生动鲜活;开发微信小程序开展历史知识闯关活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组织微话剧展演战役片段,让青少年更直观地感受历史场景,以贴近青少年的方式普及历史知识。
三、团队收获与感悟
(一)历史认知的深化
实地参观让我们对渡江战役有了直观的感受,而后续的网络资料查阅则让我们的认识更加系统和深入。我们深刻认识到,渡江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奇迹,更是人心向背的必然结果。在了解了解放军战士保护总统府文物、秋毫无犯的事迹后,庞照海同学感慨:“正是这种纪律严明的作风,让革命获得了民众的真心拥护,这是我们在课本学习中难以如此深刻体会到的。”
(二)团队协作的提升
虽然实践时间只有1天,但从实地参观时的分工记录,到后期网络资料的查阅、整理和分析,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在资料查阅过程中,大家各自负责不同的方面,然后相互分享、交流讨论,确保了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这种协作精神是我们此次实践的重要收获。
(三)使命担当的觉醒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冯再和同学在总结中写道:“先辈们用热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生活,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践总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