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以青春视角读红嫂

    发布时间:2025-08-24 阅读:
    来源:宋清华/烟台大学巾帼齐鲁队
      当暑假的列车载着烟台大学巾帼齐鲁实践队驶向沂南,我们心里装着一个疑问:抗战时期的沂蒙后方女性,究竟是怎样用“平凡”书写“伟大”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在沂南县的汉墓博物馆、红嫂家乡旅游区、红嫂纪念馆里寻找答案,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她们的生活,在与当地百姓的交流中倾听她们的故事。在实践中,我们不仅解开了疑问,更在红土大地上读懂了“沂蒙红嫂”这四个字背后,属于女性的“平凡力量”。
      踏进红嫂家乡旅游区的那一刻,青石板路两侧的土坯房仿佛把我们拉回了抗战年代。在明德英故居的小院里,我们换上灰布褂子,跟着当地向导,追寻当年她们的故事。走进红嫂家乡旅游区的露天剧场时,暮色正悄悄漫过土坯房的屋顶。随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几名穿着灰布军装的“八路军战士”走进场中,对着台下围坐的“大娘们”沉声说:“前线缺粮,乡亲们能不能帮着凑些粮食?”一场还原当年“凑粮故事”的实景节目,就这样把我们拉进了那段烽火岁月。
      舞台上,几位大娘围着木桌坐下,手里的针线还没放下,就急着商量起来。张大娘攥着布巾说:“我家还有两袋玉米,明天一早就磨成面送来!”李大娘也点头:“我家存的红薯干能凑出一筐!”只有角落里的王大娘低着头不说话,手指反复绞着衣角。“你咋不说话?”有人问她,王大娘眼眶一红:“三个娃都送前线了,家里早就没存粮了,就剩点野菜糊糊……”话音刚落,其他大娘都沉默了——谁都知道,没了粮食,王大娘接下来的日子该有多难。
      “妹子,听姐说!”张大娘走过去拉住她的手,娃在前线拼命,咱在后方不能让他们饿肚子!我家多匀你半袋玉米,你再凑凑,总能挤出点。李大娘也附和:“对!我家红薯干分你一半,咱们凑凑就够了!”在众人的劝说下,王大娘慢慢抬起头,抹了把眼泪:“好!我这就回去把藏在灶台下的半袋谷子找出来,就算我家娃不在跟前,我也得帮着凑粮!”当她颤巍巍地把“粮食”放在桌上时,台下的我们忽然没了声音——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朴素的“娃在前线,咱得帮”,却比任何话语都更戳人心。
      节目结束后,一阵悠扬又略带悲壮的歌声响起。“沂蒙的水呀清又清,红嫂的情呀比海深……”几位穿着粗布衣裳的演员走上台,歌声里满是对岁月的追忆:“缝件军装针针密,凑袋粮食颗颗真……”简单的歌词,配上演员们眼中的泪光,把当年的艰难与赤诚唱得淋漓尽致。有队员悄悄抹了眼泪,我也攥紧了手心——原来红嫂们的“凑粮”,不是数字里的“多少斤”,而是从自己的口粮里“挤”,从孩子的饭碗里“匀”,是把“小我”全抛开的勇气。
      后来走到红嫂纪念馆,看到展柜里当年凑粮用的布口袋,口袋上还留着补丁,我们突然想起刚才的节目:那些舞台上的“凑粮”,其实就是无数红嫂的真实日常。她们不是天生勇敢,只是在“自家难”和“国家难”前,选择了把后者扛在肩上。这场实景演绎,让我们不再是“看故事的人”,而是仿佛站在了当年的木桌旁,真切摸到了红嫂们的赤诚与坚韧。
      这次沂南实践,让我们跳出了“课本里的历史”,真正走进了“红嫂的世界”。我们发现,抗战时期的沂蒙后方女性,其实都是“平凡人”——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会累、会怕、会思念家人,但她们却在国家危难时,把“小我”放在一边,用最朴素的行动,做着最伟大的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记录她们的故事,更要学习她们的“平凡伟大”,在学习中、在生活里,用自己的“微光”,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奉献故事”。
实践总结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