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河海大学安徽非遗发展调研实践团在黄山开展多地多维实践,通过实地探访、技艺观摩、对话座谈等形式,深度感知徽雕、鱼灯民俗的魅力与传承要点,读懂“非遗保护传承”国家战略下非遗传承的精神内涵,领悟共生关系,明晰发展路径。实践团计划此次实践为契机,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校园文化素材,推动非遗进校园,引导学子深植文化认同,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传承理念,助力地域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时代光彩,让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
国家级非遗徽州竹雕代表性传承人洪建华,徽派竹雕省级传承人张红云,省级非遗徽州石雕代表性传承人詹华平,县级非遗汪满田鱼灯代表性传承人汪华武,汪满田村党总支部书记汪军华,汪满田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胡健,及黄山市文旅局相关单位负责人参与此次实践。
徽雕篇
徽雕作为徽州文化的璀璨瑰宝,涵盖木雕、砖雕、石雕等多个门类,承载着徽州人的生活智慧与审美追求,是地域历史与民俗风情的生动镌刻。从明清时期的精雕细琢到当代的创新演绎,徽雕以其刀法细腻、题材丰富、意境深远的特点享誉中外。 实践团探索之旅首站为黄山徽州雕刻博物馆。国家级非遗徽州竹雕代表性传承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洪建华老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张红云老师,与实践团同学交流。同学们经参观、体验,领略到徽雕技艺精妙,体悟工匠精神与文化底蕴,强化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同,坚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馆员讲解、体验制作场景
之后,实践团一行前往黔县,拜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石雕传承人詹华平老师。詹老师同实践团成员就徽雕艺术的历史脉络、当代价值和发展期望进行了深度探讨,并带领实践团前往石雕工作坊,现场演示绘图、打坯、精雕、打磨等步骤。大家深刻体会到“一锤一凿皆匠心”的厚重力量,更感悟到徽雕艺术中凝聚的地域文化与匠人精神。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摩詹老师雕刻场景
鱼灯篇
鱼灯民俗作为非遗文化的鲜活载体,承载着村庄防火祈福的美好愿景,在竹架蒙布扎制、绘制传统花纹等制作过程中展现本村落风貌。从传统巡游传承到当代创新演绎,汪满田村秉持“‘以古为脉’守内核,‘以灯为桥’焕新彩”的理念,深耕坚守,让这项古老非遗在传统与现代碰撞的中更发光彩。 在实践第二站黔县汪满田村,成员们与党支部书记汪军华,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胡健进行交流。在胡健书记的引导下,成员们来到鱼灯工作坊,近距离观摩鱼灯扎架,了解传统鱼灯构造、用材和工作坊日常运作情况。成员们还亲身体验了游灯动作,感受汪满田游灯风采。通过这一环节的实践,成员们了解了鱼灯民俗的起源、内涵和现实意义。
图为实践团成员访谈村书记、参观鱼灯工作坊及体验游灯动作场景 实践团随后来到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灯项目传承人汪华武老师的工作室。通过向汪老师交流、学习鱼灯制作工艺,深刻认识到:鱼灯传承“以古为脉”的核心理念,坚守起源初心,延续着村庄防火需求衍生的“水克火”祈福内涵,坚持传统技艺,力求展现非遗本真风貌。汪满田村的手艺人们代代相传技艺民俗,以传承之举接稳住时代接力棒,让民俗承载的文化薪火赓续绵延,化作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精神火炬。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汪老师交流鱼灯技艺学习心得场景
探索篇
踏入此次实践最后一站——黄山市文旅局,实践团同市文旅局非遗科工作人员围绕非遗保护与传承展开了深度交流。工作人员特别指出,非遗保护具有鲜明的区域性,需充分尊重传承社区及传承人的文化意愿,市场开发应紧扣非遗本质,避免过度商业化;同时强调非遗进校园、参展等活动需注重过程互动,让公众在体验中感知文化内涵。此次访谈使实践团系统了解了非遗保护体系与传承规律,深入领会了各级非遗保护工作的逻辑与重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文旅局非遗科工作人员座谈场景 实践的终点亦是传承的新起点。未来,实践团将继续秉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把所学所思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更多元的渠道和形式,吸引更多人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愿以青春之力架起古今桥梁,让非遗从地域文化符号成长为全民共享的精神图腾,在时代浪潮中始终闪耀中华文脉的璀璨光芒。